「易經第3卦:屯卦(上水下雷)」
卦辭: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註:剛開始做事時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混亂,但在困難中奮鬥、堅持不懈,最終能建立起穩固的基礎和成功的局面。)
估值最難的一般被認為是決定一間公司的合理折現率,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折現率通常可由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得知,也就是公司的使用資金平均成本,這個數值是將負債、普通股、特別股及可轉換公司債等加權平均而得,在金融活動中用來衡量一間公司的資本成本。簡單來說,其組成就是債權資金成本和股權資金成本這兩項,概念上並不會特別複雜。
從巴菲特歷來的股東信中可知,其多半假設折現率為10%。而依照Bruce Greenwald、Joel Greenblatt等價值投資領域教授的想法,則認為折現率雖然對估值極其敏感,但若公司能永續經營的話,將採永續成長法來估算終值,如此一來,對盈餘成長率的估計重要性就遠高於折現率本身了。這主要是因為時間價值的關係,愈遠期能夠得到的現金流,折現倍率愈高,現值也越低。意即未來的現金流,其價值會隨著時間推移,受風險、通脹和資金的機會成本影響而降低,因此在今天的價值(現值)就會更低,而擁有眼前確定的現金或收益,比依賴未來不確定的收益要來得有價值。正所謂「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巴菲特也曾在某年股東會上引用這句伊索的名言,強調選擇能穩定、即時產生現金流的企業,比依賴未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更可靠。
我們可用下列公式來表示估值的概念:
「當年度企業價值=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值+該年度終值的折現值」
其中,「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值」是指將企業在預測期內每年的自由現金流(FCF)按照預定的折現率(d)折現回現值。這部分代表企業在明確預測期(n)內所能產生的現金流的當前價值,其公式為:
現金流現值 = FCF / ( 1+d ) ^ n
而終值(Future Value)則代表預測期結束後,企業未來所有現金流的累計價值。這裡採用的是永續成長模型,其公式為:
FV = ( FCF x [ 1+g ] ) / ( d- g )
在這個公式中,FCF 通常指的是未來現金流量,g 是估計成長率,而 d 是估計折現率。這個公式的核心理念是,假設企業在預測期之後能夠以穩定的成長率 g 永續增長,從而求出未來現金流的累計現值。最後,將這個終值折現回當前,就能知道目前的價值是多少了。
假設我們的預測期為5年,在這5年中,公司每年的自由現金流(FCF)折現到今天的現值分別為 80、85、90、95、100(百萬美元)。某家公司在預測期的最後一年自由現金流為 100 百萬美元,預計該現金流在永續期內以每年 3% 的速率成長,折現率(反映風險和資金成本)為 8%,則計算如下:
- 計算每年的現金流折現值:
第一年:PV1 = 80 / 1.08^1 ≈ 80 / 1.08 ≈ 74.07
第二年:PV2 = 85 / 1.08^2 ≈ 85 / 1.1664 ≈ 72.86
第三年:PV3 = 90 / 1.08^3 ≈ 90 / 1.2597 ≈ 71.42
第四年:PV4 = 95 / 1.08^4 ≈ 95 / 1.3605 ≈ 69.81
第五年:PV5 = 100 / 1.08^5 ≈ 100 / 1.4693 ≈ 68.07
- 現值合計約為:
74.07 + 72.86 + 71.42 + 69.81 + 68.07 ≈ 356.23 百萬美元
- 計算終值:
FV = 100 × (1+0.03) / (0.08−0.03) = 103 / 0.05 = 2060 百萬美元(第五年末的價值) - 折現至當前:
假設這個終值為第五年末的價值,則需要用折現率 8% 將其折現回當前價值。
折現後的終值=2060 / (1+0.08)^5 ≈ 2060/1.4693 ≈ 1402 百萬美元 - 企業估值:
預測期內各年現金流現值加上終值的現值=PV1+PV2+PV3+PV4+PV5+終值現值 = 356.23 + 1402 ≈ 1758.23 百萬美元
簡單來說,這種估值方法的基本思路是:
- 短期(預測期)部分:逐年計算並折現未來現金流。
- 長期(預測期之後)部分:使用永續成長模型計算終值,再折現回現值。
如此一來,投資者就能從中評估企業當前的內在價值,判斷市場價格是否合理。
接著,讓我們來談談「不確定性與風險」這個主題,根據Peter Bernstein在《與天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一書中,如此定義風險(Risk):「該詞在義大利文中代表膽敢(Risicare),因此風險是一種選擇,與命運無關。」在投資領域中,不確定性與風險兩者必須分開來看待。通常風險通常可以用概率來量化,例如市場波動、價格下跌或系統性風險;不確定性則指那些難以量化或預測的因素,比如黑天鵝事件或未來的技術顛覆。它不像風險那樣可以用具體數字描述,更多是一種對未來模糊的預判狀態。
根據目前經濟學的認知,「人類誤判心理學」相當嚴重地影響一個投資決策的品質,而這個觀點在查理.蒙格於1995年哈佛大學中的演講《The Psychology of Human Misjudgment》中就有提到:「人們的認知往往取決於情境,而不同情境通常會引起不同結論,即使是同一個人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時也是如此。」因此在估值時需要用謹慎、彈性的方式來處理不確定性。
此外,價值與成長兩者都需要對未來表示意見,而處理未來就表示我們要面對不確定性,也就是在估值過程中必須先做「預判」(非預測)。在進行企業估值時,我們需要對未來的現金流和成長率做出預判(這裡的預判並不是精確預測,而是根據現有信息作出的合理估計)。例如,在使用永續成長模型時,我們選擇一個合理的成長率 g 和折現率 d,這種方法就是依靠統計上「貝氏機率」的思維——根據某些前提條件下,估計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站在巨人肩上的思考方式,若企業能以合理的步調成長,投資人就能較有信心地面對市場中的不確定性。
關於不確定性與風險,巴菲特是這麼說的:「投資股市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價格的跌價損失和市場失靈、永遠關閉的系統性風險。」這就代表他已經找到能夠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了,那就是合理的預期。
管理層的品格與品質就是其中的關鍵,他們是否會為了自己或全體股東的利益冒過大的風險?或者傾向埋頭苦幹,只為實現預期的成長,數十年如一日?當企業找到符合理想特質的人選時,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說,要評估該企業未來的成長就非常簡單了。假如一家企業由誠信、專注且長期致力於穩健成長的管理團隊領導,即使未來存在一些不可預測的外部因素,其核心競爭力和內在價值仍能穩定提升,從而減少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
再者,一間公司的未來價值又牽涉到其潛力的衡量,如同美國職棒大聯盟選手在小聯盟時期,必須在每個層級(1A~3A)穩定的成長,磨練攻守技能。制服組則必須仔細評估,有些特質可遇不可求,並非想練就能練成的。同理,公司管理層就像教練和球隊經理,除了技術上的培訓外,更要培養那些不可輕易複製的特質,如誠信、領導力和長期視野等。其中,誠實待人是一切的根本,也是企業管理的本質。
假設有兩家企業,A企業由一支卓越且穩健的管理團隊領導,即使外部環境不穩定,也能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和成長;而B企業雖然短期內看似成長迅速,但其成長依賴於管理層的不斷大規模投入和冒險,未來一旦管理層更替或外部環境變差,容易面臨大幅波動。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A企業因為具有較高的可預期性和穩健性,風險較低,不確定性也能較好地被管理,而B企業則因為不確定性較高而風險也較大。因此,那些管理穩健、具備良好預判能力的企業,能更好地抵禦市場風險並實現長期價值增長,也是價值投資者們的理想目標。
下一篇讓我們從股市預期與雜訊處理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