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搭乘高鐵穿越台灣中軸,看見工業園區一座接一座;
孫運璿,這個名字不像蔣經國那樣深入民間,也不像李登輝那樣充滿爭議。但歷史學者卻共識性地認為:他是撐起戰後台灣現代化的關鍵工程師。
今天,我們從四個角度——技術官僚、政策改革者、白手政治家、歷史象徵——重新理解這位帶著工科背景上戰場的治國者。
角度一:技術官僚的極致典範
孫運璿是台灣第一代純技術出身的高層官員。他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大電機科(當年頂尖中的頂尖),戰後投身台電整建,從最基層工程師一路做到總工程司,再升任經濟部長、行政院長。
他的管理哲學,不來自政治教條,而是工程邏輯:
- 問題導向,數據說話;
- 架構流程,不信空談;
- 制度優先,理性為本。
他曾說過一句話深具代表性:
「只要像修電線一樣,把制度一個一個接好,國家就會亮起來。」
他對電力、水泥、運輸、煉油、鋼鐵等基礎設施有極深掌握,真正做到從工地走進政院的治理者。
角度二:經濟改革的推進者
在擔任經濟部長與行政院副院長期間,孫運璿是推動「十大建設」的實際總指揮。
這項工程讓1970年代的台灣:
- 興建首條高速公路(中山高);
- 建成中鋼、中油、桃園機場、核能電廠;
- 完成中南部工業區的基礎布建。
這些建設不只是硬體,而是「國家現代化的骨架」。而他在其中角色,不是開創概念者,而是排障解難的實作總工:
- 爭預算、調物資;
- 協調中央與地方;
- 面對國會與報紙質疑時,以實績回應。
在他的推動下,台灣首次建立起有系統的大型公共建設規劃邏輯,讓未來的科技產業、外資引入、都市發展都有空間發揮。
角度三:白手起家的準總統
孫運璿最特別之處是,他不是政二代、也非軍系、黨系出身,卻能在權力結構中穩步上升,靠的不是背景,而是:
- 專業信譽:他的工程與經濟知識讓所有同僚(甚至總統)都信賴;
- 行政實績:無論台電改革、十大建設、物價穩定、招商引資,皆有數字為證;
- 人格廉潔:任內從不營私、從不干涉人事酬庸,被視為「清流」。
蔣經國晚年曾公開表示:「我若不在,孫運璿可接棒。」
他確實曾被視為蔣經國接班人最具可能的一位。
但1984年孫運璿中風,失去參與權力交替的機會,也讓台灣歷史走上另一條路。李登輝得以崛起,台灣開啟政治民主化新章。
角度四:歷史的潛影與制度的守護者
孫運璿在台灣史上,是一種「潛影角色」(subtle figure):
- 他不像蔣經國那樣強勢指令,但每項建設都有他的身影;
- 他不像李登輝那樣擅長語言操演,但每份數據背後都有他的邏輯;
- 他不追求個人神話,但留下的,是一整套理性治理與基礎建設的遺產。
後來的民選政府,在某種程度上都受益於他鋪設的制度,包括:
- 國營事業與財政機制;
- 工業區與國道網絡;
- 能源政策與人才技術體系。
他讓台灣成為一個「可以被好好治理的國家」,這是任何後人都無法抹去的功績。
歷史評價:建設派的理想人格
歷史會怎麼記住孫運璿?
他不是改革口號的領導者,也不是社運民主的旗手,
但他是那個讓改革得以實踐、讓社會有路可走的系統建築者。
若用一句話形容他:
「他不是英雄主義的化身,而是理性國家治理的理想人格。」
他不曾登上歷史的高潮舞台,卻為那舞台架好了燈光、搭好了橋梁,甚至把收音設備也接好了。
而當我們在今日談論什麼是「國家建設的根本」,或許就該想起他——那位帶著工程圖走進政壇的孫運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