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早晨,一場規模7.2的強震重創花蓮,尤其靠近太魯閣地區的鄉鎮受損最為嚴重。媒體焦點多集中於倒塌建物與山崩封路,但在這片斷裂的山脈之中,也有一段溫柔卻堅毅的母親故事,緩緩展開。
這是一位來自秀林鄉的太魯閣族單親媽媽——高艾芙(Kawas)。她與兩個孩子住在山腳下的原住民部落裡,平常靠打工與山產加工維生。地震發生當下,她用身體護住熟睡中的小兒子,餘震不斷的數日中,她沒有離開部落,而是選擇依靠族人與傳統智慧守住家園。
「山有靈,媽媽也有責任」
花蓮地震過後的第三天,當許多家庭開始尋求外移安置,高艾芙選擇留在部落,搭起臨時帳篷,照顧部落裡的孩子與老人。她說:「我們的山是有靈的,不是破碎了就該逃跑。我孩子在這裡長大,也要學會跟大自然一起面對困難。」地震讓她的老木屋半邊倒塌、儲藏的山胡椒與乾燥香菇全毀,但她沒有哭,只是默默用撿來的木板修補臨時住所,白天幫忙村辦緊急廚房,晚上教孩子唱族語的搖籃曲安撫情緒。
有一次,她的女兒問她:「媽媽,妳不怕地震嗎?」
她回:「怕啊,但媽媽是妳的山,不能倒。」
這句話,後來成為某公益廣告引用的標語,也在花蓮地區的母親節祝福卡片中出現過。
用文化治癒創傷
在重建的過程中,她不只扮演「母親」這個角色,更是社區文化的守護者。她帶領孩子們重新認識山林,帶著他們採藥草、找安全水源,也在避難中心教授族語童謠與手作藤編,讓孩子們在震後的焦慮中找回安全感。
2024年底,台灣教育部特別將她列入「原鄉母語傳承者紀錄計畫」,拍攝一段她在帳篷教孩子唱古調的影片,成為當年度最感人的教育紀錄片之一。
但她笑說:「我不是要當模範媽媽,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
這份平實的回答,反而最能打動人心。
一封沒有寄出的母親節卡片
她的大兒子在縣府安排下,轉學到花蓮市的國中。第一次在外住宿,母子倆都極不習慣。母親節前夕,兒子寫了一封卡片放進信封,卻遲遲沒寄出去。原因是:「我怕媽媽看到會哭。」
後來卡片內容在學校母親節活動中被公開朗讀:
「媽媽,謝謝妳在地震那天抱住我,我才知道原來妳這麼勇敢。我在城市裡很不習慣,這裡沒有山,也沒有夜晚的溪流聲。但我會加油,也會像妳一樣,勇敢做山。」
在場的老師與家長無不動容。當卡片輾轉由村辦人員帶回秀林部落時,高艾芙靜靜收下,然後笑著說:「我有最棒的孩子,也有最棒的山。」
母愛不是脆弱的溫柔,而是不倒的力量
母親節,對許多人而言是一次慶祝;但對高艾芙而言,是一次重整、一次記得「自己還站著」的時刻。
她不是網紅,也不是某基金會的代言人,但她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母親」這個角色,不只是照顧孩子,更是一種守護土地、文化與社群的力量。
她的故事,也讓我們重新思考:
在地震這樣極端的災難中,什麼東西會留下來? 答案可能不是房子、不是財物,而是一位母親撐起的勇氣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