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在你阿公阿嬤那個年代,說台語(閩南語)在學校是會被罰錢、打手心,甚至貼「狗牌」的。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近代史上的一段禁語時期。
台語,曾經被視為「不文明的語言」在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為了推動「國語政策」,也就是推行標準中文(北京話),政府開始在全國學校禁止使用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方言」,尤其是在學校裡,說母語被視為「落後」、「沒教養」。當時學生一旦被抓到說台語,就會被罰錢、記過,甚至要戴上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說方言」,在班上當眾羞辱。這種懲罰牌被俗稱為「狗牌」,讓很多人從小開始排斥自己的母語。禁語政策持續了幾十年
這種語言壓抑政策一直持續到 1990 年代台灣民主化後才慢慢鬆綁。2001 年開始,教育部才開始將台語與其他族群語言納入本土語言教學;到了 2017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才真正確認本土語言的法律地位。
現在很多人會開玩笑說:「我們小時候說台語會被罵,現在小孩說國語會被罵。」這句話雖然誇張,但也反映出台灣語言文化的歷史轉折。
台語不是次等語言,是歷史的寶藏
台語是結合古閩南語、荷蘭語、日本語和台灣本地用語的多元混血語言,擁有豐富的俚語、歇後語、成語故事,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載體。
比如:
• 「嘴咧爆米香」:意思是說話很好聽、拍馬屁。
• 「看人無」:看不起人。
• 「虧雞公」:形容一個人白忙一場。
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結語:越是冷知識,越需要溫熱地保存
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記憶。今天你還會說幾句台語?你的小孩會不會只會「哇係台灣人」?每一句台語,其實都藏著我們祖先生活的痕跡。
冷知識提醒我們,不要讓熟悉的語言變成陌生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