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曾是禁語?從「狗牌」到國家語言發展法,探討臺灣語言文化歷史

臺語曾是禁語?從「狗牌」到國家語言發展法,探討臺灣語言文化歷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可能不知道,在你阿公阿嬤那個年代,說台語(閩南語)在學校是會被罰錢、打手心,甚至貼「狗牌」的。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實發生在台灣近代史上的一段禁語時期。

台語,曾經被視為「不文明的語言」

在 1945 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為了推動「國語政策」,也就是推行標準中文(北京話),政府開始在全國學校禁止使用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方言」,尤其是在學校裡,說母語被視為「落後」、「沒教養」。

當時學生一旦被抓到說台語,就會被罰錢、記過,甚至要戴上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說方言」,在班上當眾羞辱。這種懲罰牌被俗稱為「狗牌」,讓很多人從小開始排斥自己的母語。禁語政策持續了幾十年

這種語言壓抑政策一直持續到 1990 年代台灣民主化後才慢慢鬆綁。2001 年開始,教育部才開始將台語與其他族群語言納入本土語言教學;到了 2017 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才真正確認本土語言的法律地位。

現在很多人會開玩笑說:「我們小時候說台語會被罵,現在小孩說國語會被罵。」這句話雖然誇張,但也反映出台灣語言文化的歷史轉折。

台語不是次等語言,是歷史的寶藏

台語是結合古閩南語、荷蘭語、日本語和台灣本地用語的多元混血語言,擁有豐富的俚語、歇後語、成語故事,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載體。

比如:

• 「嘴咧爆米香」:意思是說話很好聽、拍馬屁。

• 「看人無」:看不起人。

• 「虧雞公」:形容一個人白忙一場。

是不是很有畫面感?

結語:越是冷知識,越需要溫熱地保存

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文化的記憶。今天你還會說幾句台語?你的小孩會不會只會「哇係台灣人」?每一句台語,其實都藏著我們祖先生活的痕跡。

冷知識提醒我們,不要讓熟悉的語言變成陌生的遺跡。


avatar-img
醫療耗材內幕誌
1會員
71內容數
📢 醫療耗材內幕誌 🔍 深入探索乳膠手套、口罩、血袋等醫療耗材產業,揭開供應鏈與市場內幕! 我們專注於 產業趨勢、供應鏈運作、商業模式、採購指南,幫助醫療從業者、企業採購、投資人發掘市場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醫療耗材內幕誌 的其他內容
位在金山區磺港的牛奶海,因火山地質與海水交會,形成夢幻的乳白色海水,近年來爆紅網路。本文介紹牛奶海的成因、當地居民看法、前往方式及注意事項,並呼籲讀者珍惜臺灣自然美景。
說到台灣的廟宇文化,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或許是大甲媽祖、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等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然而,在台灣西南角的一個小漁村,有一間乍看平凡的「福佑宮」,卻藏著一段連在地人都不一定清楚的歷史──一段在清朝末年由漁民領頭、反抗不公稅制的真實故事。 小廟,大歷史 福佑宮位於台南將軍區馬沙溝,
你以為便利商店裡的辣味豆乾、鹽味豆腐乾都是來自大型工廠?其實,有一大部分,竟然來自彰化鄉間一間不到五坪的小工廠——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台灣食品加工產業最真實的縮影。
位在金山區磺港的牛奶海,因火山地質與海水交會,形成夢幻的乳白色海水,近年來爆紅網路。本文介紹牛奶海的成因、當地居民看法、前往方式及注意事項,並呼籲讀者珍惜臺灣自然美景。
說到台灣的廟宇文化,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或許是大甲媽祖、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等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然而,在台灣西南角的一個小漁村,有一間乍看平凡的「福佑宮」,卻藏著一段連在地人都不一定清楚的歷史──一段在清朝末年由漁民領頭、反抗不公稅制的真實故事。 小廟,大歷史 福佑宮位於台南將軍區馬沙溝,
你以為便利商店裡的辣味豆乾、鹽味豆腐乾都是來自大型工廠?其實,有一大部分,竟然來自彰化鄉間一間不到五坪的小工廠——這不是都市傳說,而是台灣食品加工產業最真實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