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筆記】真相揭露或技術創新遭資本家壓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某些關鍵的技術突破、醫療發現或社會真相,威脅到龐大的資本利益。 這不是偶然,而是出於一種系統性的力量壓制:資本的封鎖機制 是否會被抹殺,常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結構、媒體環境、資本態度與公眾覺醒程度。


歷史與現實案例:資本如何扼殺真相與技術?

1. 被掩蓋的技術創新

  • 電動車與石油壟斷
    1990年代通用汽車推出EV1電動車,性能優異但威脅石油與內燃機產業,最終被公司主動回收銷毀(參見紀錄片《誰殺了電動車》)。
  • 自由能源騙局
    傳聞中的「尼古拉·特斯拉未公開發明」或「冷核融合技術」屢次被指因威脅現有能源體系而遭壓制,但缺乏證據支持,可能混雜陰謀論與科學幻想。
  • 醫療科技阻撓
    制藥公司曾透過專利壟斷、游說政策延緩通用名藥上市(如愛滋病藥物Tenofovir專利戰),或壓制替代療法(如大麻醫用研究因毒品管制受阻)。

2. 真相揭露的代價

  • 吹哨人困境
    • 愛德華·史諾登 (Edward Snowden):揭露美國監控計畫後遭全球通緝。
    • 朱莉婭·希爾 (Julia "Honeygirl" Hill):抗議伐木公司破壞紅杉林,在樹上居住738天,遭企業法律攻訟與媒體抹黑。
  • 環境真相封鎖
    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曾資助氣候變遷懷疑論研究,掩蓋碳排放危害(參見《紐約時報》調查報導)。


資本壓制的機制解析

1. 經濟動機:利益最大化與壟斷維護

  • 沉沒成本陷阱 :企業已投資大量資源於現有技術(如汽油車、化石燃料),新技術可能導致資產貶值。
  • 市場控制欲 :透過專利池、標準制定(如5G技術授權費)限制競爭對手,例如高通在通訊領域的壟斷。
  • 政策游說 :企業遊說政府制定不利新技術的法規(如德國汽車業曾反對歐盟減碳目標)。

2. 社會控制:意識形態與資訊操縱

  • 媒體買辦化 :大型媒體集團被資本控制,選擇性報導(如淡化環境災難、放大消費主義內容)。
  • 假訊息戰術 :製造爭議混淆公眾認知(如菸草公司資助「吸菸無害論」研究)。
  • 法律武器化 :以誹謗訴訟、專利侵權起訴威脅個人或小企業(如農業巨頭孟山都控告農民使用未經授權種子)。

3. 神經科學與行為操控

  • 多巴胺驅動的成癮設計 :科技公司透過演算法使人沉迷(如社交媒體的無限捲動),轉移對社會議題的關注。
  • 認知超載 :海量資訊使人無暇深究真相,資本可藉此掩蓋關鍵事件(如重大政策修改時搭配娛樂新聞掩護)。

4. 威脅與消失(最極端手段)

  • 歷史上多次傳出科學家或工程師「車禍死亡」「自殺失聯」「中毒猝死」的案例;
  • 雖無明證,但常被視為技術封殺的極端行動。

5. 司法與行政干預

  • 利用法院、專利局或政府機關,用法律手段遲滯或封殺技術;
  • 部分國家甚至將創新者列入「國安風險」。


這是一種現代「異端審判」

  • 資本社會中,利益就是信仰,任何可能破壞現有獲利模型的創新,都可能遭到打壓;
  • 創新者即使不是科學騙子,也常被貼上「瘋子」「陰謀論」標籤;
  • 「真理」不再是透過辯證與科學驗證來確立,而是透過資本操控與話語權決定。


當代挑戰:數位時代的新壓制形式

1. 平台資本主義的崛起

  • 資料壟斷 :Google、Meta等公司掌握用戶行為數據,決定哪些技術或真相能被看見。
  • 演算法封閉性 :TikTok、YouTube推薦系統偏好商業內容,壓制獨立創作者或異議聲音。

2. 專利流氓與技術封鎖

  • 非實體專利公司 (NPEs):購買專利後不開發技術,僅透過訴訟獲利(如Unwired Planet控告華為)。
  • 開源技術的商業化收編 :企業將社群開發的技術納入封閉生態(如微軟收購GitHub後調整部分開源政策)。

3. 全球供應鏈威脅

  • 製造基地轉移 :若某國企業揭露真相(如勞工剝削),資本可將工廠遷至勞動法鬆散地區(如孟加拉成衣廠替代中國)。
  • 金融制裁 :透過信用評級、投資撤資施壓(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抗議國家的貸款條件)。


如何突破資本封鎖?

去中心化與開源精神:建立不依賴資本的技術傳播路徑

  • 開源(Open Source)技術平台
    將技術設計、發明過程、原理全部公開透明,讓全球社群可以複製、改良、傳播。典型如:
    • Linux 作業系統對抗微軟壟斷;
    • 開源3D列印(RepRap)對抗製造業集中;
    • 特斯拉釋出部分電動車專利(某程度上也包含品牌操作)。
  • 區塊鏈、去中心化儲存(如 IPFS)
    可讓資訊無法被單一中心封鎖,實現「資料不死」,即使發明人遭打壓,技術文檔仍可流傳。

打造群眾動能:讓人民成為「資本的替代力量」

  •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平台
    如 Kickstarter、Indiegogo,讓技術不依賴財團投資,而由公眾小額資助實現。例子如 Pebble 手錶、OpenBCI 等。
  • 社群運動與科技公民意識
    倡議「科技民主化」、反對壟斷審查與技術封鎖。當社群足夠龐大,即使傳統資本不投資,也能逼迫其妥協。

運用輿論與媒體反制

  • 非主流媒體與獨立記者
    像《Intercept》、《Vice》、獨立影片製作團體能揭露被壓制的技術與事件(如《誰殺了電動車?》)。
  • 社群平台病毒式傳播(Viral)
    短影片、實驗影片、技術展示可突破主流封鎖、快速獲得關注(YouTube、X、Reddit上屢見不鮮)。

策略性妥協與結盟:在敵方內部裂縫中突圍

  • 與某些資本勢力結盟對抗另一部分
    如特斯拉獲馬斯克資本支持後對抗傳統油車產業; 即便是資本內部,也有競爭與變革動機,懂得「借力使力」反而能突破封鎖。
  • 設計可盈利的商業模型以利擴散
    如果技術無法立即破壞既有系統,不妨用「改良型」先行切入市場,慢慢累積用戶與能量。

長遠文化建構:讓未來世代成為抵抗力量

  • 科普與教育普及化
    科學素養、能源知識與獨立思辨力的教育,是對抗資本壟斷言論與資訊的根本力量。
  • 培養「科技批判力」與「道德創新觀」
    讓年輕世代意識到:技術不只是賺錢工具,也可能是社會正義與未來生存的關鍵。


結語:真相會不會永遠被封鎖?

資本可以封鎖一時,但歷史證明:真相與創新常以另一種形式重現。 若下一個特斯拉出現,我們是否準備好,不只是接受他,更要保護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宗的筆記
12會員
430內容數
我的學習筆記,用來記錄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所有的筆記會動態更新來完善。 用 AI 補助整理重點。 自我介紹:https://vocus.cc/user/671caefbfd89780001ab8fc3 我是誰?https://vocus.cc/article/682a2b37fd897800011a9234
宗的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5/01
「高貴的謊言」(Noble Lie)這個概念來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著作《理想國》(The Republic)。它指的是: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穩定與正義,統治者對人民說出某些不完全真實、甚至是虛構的話,但其目的被視為「善意」或「必要」的謊言。 柏拉圖的「高貴的謊言」 在《
Thumbnail
2025/05/01
「高貴的謊言」(Noble Lie)這個概念來自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的著作《理想國》(The Republic)。它指的是: 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穩定與正義,統治者對人民說出某些不完全真實、甚至是虛構的話,但其目的被視為「善意」或「必要」的謊言。 柏拉圖的「高貴的謊言」 在《
Thumbnail
2025/05/01
「當人類開始有權力就腦殘」,其實觸及到了一個長期以來在心理學、社會學與政治哲學中被廣泛研究的主題 —— 權力對人性的影響。 心理學上的「權力悖論」 權力悖論(Power Paradox) 指的是: 人往往是因為有同理心與謙遜而獲得權力,但一旦掌握權力,卻容易變得自我中心、無視他人,甚至濫
Thumbnail
2025/05/01
「當人類開始有權力就腦殘」,其實觸及到了一個長期以來在心理學、社會學與政治哲學中被廣泛研究的主題 —— 權力對人性的影響。 心理學上的「權力悖論」 權力悖論(Power Paradox) 指的是: 人往往是因為有同理心與謙遜而獲得權力,但一旦掌握權力,卻容易變得自我中心、無視他人,甚至濫
Thumbnail
2025/05/01
概觀效應(overview effect)是一種深刻的心理與認知轉變,通常發生在太空人從太空中遠望地球時所經歷的感受。 他們看到地球是一個脆弱、無邊界、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藍色星球時,常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與意識上的改變,進而重新思考人類的
Thumbnail
2025/05/01
概觀效應(overview effect)是一種深刻的心理與認知轉變,通常發生在太空人從太空中遠望地球時所經歷的感受。 他們看到地球是一個脆弱、無邊界、漂浮在黑暗太空中的藍色星球時,常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與意識上的改變,進而重新思考人類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設定討論方向到情報操作者不想要的方向,可以卡住情報操作者想引導人們相信的事、辯解的藉口。 以 #兩兆錢坑 法案來講,情報操作者的論述大概是用「時候未到所以不一定」的原理來欺瞞逃脫質疑。這時可以設定的討論方向是: 1雖然未發生,但是法規有限制比較有保障 2討論「空白授權」可能的危害 例如:
Thumbnail
設定討論方向到情報操作者不想要的方向,可以卡住情報操作者想引導人們相信的事、辯解的藉口。 以 #兩兆錢坑 法案來講,情報操作者的論述大概是用「時候未到所以不一定」的原理來欺瞞逃脫質疑。這時可以設定的討論方向是: 1雖然未發生,但是法規有限制比較有保障 2討論「空白授權」可能的危害 例如:
Thumbnail
以前是防人類盜圖, 現在是防科技盜圖, 我感覺不管是哪一種在盜圖, 看到那個盜圖技術反而是佩服勝過生氣。😅 然後這種事情從以前到現在其實一直在發生, 只不過科技的力量仍然帶來更大的影響, 如果掌握資源的人認為,本來就沒有義務去思考, 那麼部分的犧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麼說也不是覺得可以
Thumbnail
以前是防人類盜圖, 現在是防科技盜圖, 我感覺不管是哪一種在盜圖, 看到那個盜圖技術反而是佩服勝過生氣。😅 然後這種事情從以前到現在其實一直在發生, 只不過科技的力量仍然帶來更大的影響, 如果掌握資源的人認為,本來就沒有義務去思考, 那麼部分的犧牲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麼說也不是覺得可以
Thumbnail
電信信令爭議案件是一個正反說法資訊量級差別很大的案例,和以前疫苗、雞蛋、光電案例類似,用催毁正常產業的力量在抹黑。 雖然最終結果仍需由王義川出來說明,但吳崢的說明已經解決了 95% 的疑點,但是沒有什麼聲量,媒體報導民進黨方的說法也就幾篇而已。
Thumbnail
電信信令爭議案件是一個正反說法資訊量級差別很大的案例,和以前疫苗、雞蛋、光電案例類似,用催毁正常產業的力量在抹黑。 雖然最終結果仍需由王義川出來說明,但吳崢的說明已經解決了 95% 的疑點,但是沒有什麼聲量,媒體報導民進黨方的說法也就幾篇而已。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權威原理」是影響力的第五大武器,人們傾向於相信和服從權威的意見或指示。益處包括從權威人士那裡獲得實際好處和訊息,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如盲從導致的誤判。史丹福監獄實驗展示了權勢對人行為的影響,強調了社會制度的重要性。因此,善用「借權威」的能力尤為重要,尤其在健康議題等關鍵決策時,請多方求證以避免誤判。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高科技的迷湯「一切都是為你好」 今天,要跟各位來談談行動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世界深層政府如何利用各種「高科技」來迷惑人民,讓他們自願放棄難能可貴的自由人權。
Thumbnail
在這個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經常享有資訊的自由流動和無限的知識。 想像一下,你打開手機或電腦,想查看最新的新聞、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或是瀏覽一下娛樂內容,但卻發現許多網站和應用程式都無法存取。 聽起來是不是很難以置信? 但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在這個網路無所不在的時代,我們經常享有資訊的自由流動和無限的知識。 想像一下,你打開手機或電腦,想查看最新的新聞、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或是瀏覽一下娛樂內容,但卻發現許多網站和應用程式都無法存取。 聽起來是不是很難以置信? 但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來說,這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