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源水土保持技師事務所 張坤源技師 (前苗栗政府水利處科長)
生態檢核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下稱工程會)106年4月函頒「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起始,期間歷經108年修正擴大實施、109年增列成效追蹤,至110年現行版本規範補強專業人力參與及資訊公開即時性,目前工程會「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專區」可查得相關彙整完成的生態檢核資訊,包括各中央部會建置的生態檢核專區平台,且歷經近年發展,機制越趨於完善。本文主軸在苗栗縣河川區域排水路進行清淤疏濬作業時,如何因應伴隨而來的生態衝擊。
上一篇苗栗縣河川區域排水路清淤疏濬作業之生態保育措施(一) ,我們繼續往下談核心實施部分。
疏濬清淤工程生態保育措施:
「苗栗縣縣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清淤疏濬作業因應生態保育等工作注意事項」雖已規範疏濬清淤作業的生態保育原則,以下再針對疏濬清淤作業的生態保育重點補充說明:
1.疏浚清淤作業以清除水道中的人工雜物、垃圾、漂流枝幹、強勢外來植物 (布袋蓮、大萍、輪傘莎草、粉綠狐尾藻、象草、銀合歡、印度田菁…等)為主。若單一種強勢外來植物已佔據區域排水渠道寬度一半以上,應全面移除。
2.沉水性水植物 (馬藻、馬來眼子菜、龍鬚草等)必須保留,以維護其淨化水質、穩定溪床底質及棲地生態功能,提供溪中原生生物的棲息與繁殖環境。
3.濱溪水岸的植被具有穩定溪岸邊坡、淨化地表逕流水質、調節周邊環境微氣候 (氣溫、水溫、風力…) 等重要功能,並提供野生動物食物來源及棲息環境,不應移除。若有竹叢、樹幹傾倒於水道中,則可以委請樹木修剪專業人員移除阻斷水流的枝幹,但不可完全移除存活的植株。若水道中有大型倒木,應先評估其對水道上、下游可能的影響,再決定適當的處理方式:例如調整、穩固倒木位置做為緩衝溪岸坡腳沖刷的天然結構,或者半埋於溪床中,以營造多樣化的微棲地;若對水道有嚴重的不良影響,才直接移除;以上評估過程必需保留影像及文字紀錄,做為後續的經驗參考與修正基礎。
4.除非水道已嚴重淤塞,否則應盡量避免整理溪床、浚挖溪床底質,以免造成溪床結構不穩定,或擾動污染底泥造成水質惡化。
執行方法:
1. 關注區域界定與保育措施擬訂
使用地理資訊系統數化預定疏濬清淤的溪流或區域排水範圍,以便套疊最近時期的Google Earth衛星影像,並查看Google街景,以瞭解疏濬範圍的生態環境及潛在議題,及劃定關注區域和擬訂保育措施自主檢查表。針對接近淺山森林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區域,將以現地勘查輔助確認。

圖2 地理資訊系統產生的疏濬清淤範圍及累進距離圖層可轉換為kmz檔,提供現場施工人員使用行動電話安裝Google Earth應用程式,以便於瀏覽查閱衛星影像地圖。
2. 施工前後環境影像紀錄
現場施工人員需使用具備GPS和相機功能的行動電話,配合施工現場作業狀況,在各區段 (原則上以累進距離標示每100公尺)定位和標記拍攝施工前、後的現地環境影像,上傳雲端共用相簿做為保育措施執行的查核依據。
3.保育措施自主檢查
現場施工人員必須依照每一區段的保育措施執行疏濬作業,填寫自主檢查表;監造廠商查核將另行查核保育措施執行狀況。

4.異常狀況通報機制與處理流程
主辦機關及規劃監造、施工和生態諮詢服務廠商建立即時通訊群組,以便於現場施工人員即時通報和處理異常狀況。若遇到保育措施無法執行的異常狀況,現場施工人員使用行動電話GPS定位和相機拍攝現場照片,上傳群組,並可利用視訊即時討論處理方法。


5.溝通與說明
以上施工前後現地環境影像紀錄、保育措施自主檢查、異常狀況通報處理等作業流程經由主辦機關及規劃監造、施工和生態諮詢服務廠商討論確認後,即對現場施工人員進行溝通和說明操作及紀錄流程。
(民眾往往只能看到表層,不知施工目標與設計涵義)
6.資訊公開
為妥善保存作業過程所產生的資料,本計畫將利用中央研究院研究資料寄存所建立專案資料集以彙整相關的空間圖資、環境影像及保育措施自主檢查表,做為落實資訊公開與未來資料再利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