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芸洲《七劍十三俠》主要講述徐鳴皋為首的眾俠客最初行俠仗義,後來聯同七子十三生一眾劍俠協助明朝皇室平定安化王叛亂、擊敗江西等地的山賊,最終剷除寧王叛亂勢力的故事。全書寫作深受《水滸傳》、《三國演義》和《封神演義》的影響,同樣依附於真實歷史事件,說虛構故事。

《七劍十三俠》書影
書名為「《七劍十三俠》」,七劍應指玄貞子等七位劍仙,十三俠名單見於第四十六回眾俠結義,列出羅季芳、一枝梅、徐慶、徐鳴皋、楊小舫、狄洪道、包行恭、周湘帆、王能、李武、伍天熊及徐壽共十二位,其後加上焦大鵬共十三位。劍仙之中以玄貞子和傀儡生作主導,作用比較明顯,其餘六子十二生的人物形象模糊,作者連十三生的次序如何排列也沒有清楚交代。本書初集出版時題為「《劍俠奇蹤》」,實際上更能蓋括全書內容。
從第一回起至四十六回左右,眾俠客尚未聚齊,作者時而說徐鳴皋、時而說徐慶、時而說伍天熊,屬於各英雄獨自冒險遊歷階段,與《水滸》前期分說各好漢經歷的筆法相同。此階段各俠客的形象尚未塑造完成,也因羅季芳拖倒寧王的擂臺,故此眾俠客時聚時散,並往往在聚散之間穿插不同事件。第四十六回起眾俠客聚齊,並因與鐵昂、黃三保產生糾紛,開始跟寧王陣營正面為敵,可視為眾俠客與寧王陣營的第一次對決。眾俠客前文中各已略展身手,以後多聯合行動,筆法亦如《水滸》各好漢在梁山聚義後多聯合行動,較少個別描述。
趙王莊一役由第五十三回一直寫到第六十九回,以寧王吃下敗仗暫緩起兵才告結束。第七十至九十二回寫眾俠客協助楊一清平定安化王叛亂,作者筆法亦趨近《三國》及《封神》等戰爭小說。第九十三至一百一十一回寫眾俠客剿滅山賊盜窟,第一百一十二至一百八十回則是眾俠客跟隨王守仁鎮壓寧王叛變,為雙方第二次對決。其中,第一百一十三回至一百三十五回間官軍與寧王陣營的攻守拉鋸,情節進展極為冗贅緩慢,終於在第一百七十七回寫到寧王被擒,其後眾劍仙俠客各得封賞作結。
趙王莊一役是全書風格轉折點,在此之前,技擊以步戰為主,往往夾雜招式名稱,描寫從詳,拳來腳往熱鬧好看。經趙王莊一役,眾俠客從俠義英雄搖身變為沙場武將,技擊以馬戰為主,描寫從略,一般武學招式也就無用武之地。
作者顯然有意熔俠義、戰爭、神魔、劍仙題材於一爐,不避諱使用法寶與描寫鬼怪,但於其影響與作用則可謂非常節制。相較《封神》中的法寶有過百種,《七劍十三俠》中的法寶僅十三種。《封神》之中「將才」與「左道」有明顯實力差距,只要「將才」對上「左道」即毫無勝算可言。《七劍十三俠》承襲其內在規則,但絕少描寫「將才」與「左道」相鬥,取而代之的是「將才對將才」、「左道對左道」,對決雙方實力相等,相對提高了娛樂性與可觀性。
除了寫作手法與《水滸》、《三國》相似外,情節上也能明顯看出模仿痕跡,包括第二十八回紅衣女在金山寺地牢破五佛殿、殺六惡僧,脫胎於《三國》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第三十八至四十回蘇氏與沈三私通,包行恭殺死沈三,與《水滸》的潘金蓮西門慶偷情相同;第五十九回余半仙所用的招魂就戮大法多見於《封神》;第一百三十五回狄洪道除山魈,因襲《水滸》花和尚打小霸王的情節;第一百六十四回李自然獻計將水軍船隻結成連環船水寨,最後敗於火攻,儼然是《三國》的火燒連環船故事。由於故事進路為人熟知,結局又絲毫不變,頗失閱讀趣味,整體而言,全書中規中矩又略為冗長,若是選讀其中大鬥劍段落,幾乎已可得其精粹。
2023.5.11 臺北
書籍資料:
書名:《七劍十三俠》
作者:唐芸洲(校注:張建一)
出版資訊:臺北,三民,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