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老人家來說,最大的幸福和成就大約是兒孫滿堂、含飴弄孫,三代同堂相互照應,每天看到得到人、說得到話。不過對王琴來說,她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就跟子孫無關,而是自己不管到了幾歲都有能力去付出。倘若沒有老到無法行動,她希望自己照顧自己,每天都盡一點心力去幫助別人,孩子偶爾回來探看就夠了。
從那時候開始,王琴漸漸接觸慈善,聞法入心,對於生死看得比較開,也能釋懷。一直到五十八歲那一年,在國中教書的先生突然腦溢血倒下,十天後就撒手人寰,王琴再一次痛徹心扉,感受生死無常的震撼。不過這一次王琴比當年失去小女兒勇敢,彷彿小女兒的離開,是提早替她翻開「生死學」這本書,讓她明白生命起落,本不堪一擊。那段時間,志工天天輪班上門陪伴和開導,帶她出去做中覺兼散心,一步一步幫助王琴走出失去的哀傷。小女兒說,「從媽媽臉上的線條和笑容,我們知道她已經走出來了。」
經過兩次生死震撼,王琴徹底了解生命的珍貴和無奈,養兒育女是責任是義務也是因緣,盡力去完成就好。因為明白人生後果需自負,所以王琴不把自己的幸福快樂和成就寄放在子女身上,寄望子女來愛,而是選擇獨立,自修自得、自耕福田,把握今生福緣撰寫來生劇本。
老智者說,千斤萬斤有人幫,三兩病無人替,意思是,就算親如父子,果報來時,一人一條路,誰也幫不了誰。身而為人,每個人都要扮演很多角色,很多的責任,但是千萬不要忘了在家務責任之外,要多替自己植福,人生獨自來也獨自走,在臨命或危急之際,只有自己的福德幫得了自己。
#自修自得
#自耕福田
#自得福緣
#生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