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作家Sammon的同名小說,警察 Thiu為了照顧癌末的母親,從曼谷請調回故鄉。沒想到母親卻比預期早一步離世。葬禮上,他遇見了母親的主治醫師 Kan。之後越來越多末期病患的死亡時間點出現異常,隨著調查推進,透過一宗宗死亡事件,揭開生命選擇背後的複雜真相。
劇名:《安樂醫師》(การุณยฆาต/Spare Me Your Mercy)
年份:2024
導演:Worawit Khuttiyayothin
編劇:Sirilak Srisukon、原作:Sammon
主演:Thanapob Leeratanakachorn, Tor、Krissanapoom Pibulsonggram, JJ
播出平台:One 31
播放集數:8
提到「安樂死」,多數人腦中第一時間就會浮現自己的立場: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也有人卡在兩者之間,難以明確選邊。
《安樂醫師》也是如此。劇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觀點,但這齣劇最特別的地方,它沒有直接告訴觀眾誰對誰錯,而是透過每個人的故事,慢慢讓你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又是怎麼走到這個選擇的。|以下談及劇情,雷|
|以下談及劇情,雷|
|以下談及劇情,雷|
|以下談及劇情,雷|
在圍繞「安樂死」的價值辯論中,醫師 Kan、護理師 On、藥師 Boss 與院長 Somsak 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之所以涉入這場議題,都與曾經失去摯愛有關,然而,由於每個人經歷不同,他們對「安樂死」也產生了迥異的解讀與立場。這些角色的選擇都有其邏輯與理由,並非單純的是非對錯,只是站的位置不同。
Kan 是前線醫生,見過太多末期病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模樣。他堅信,應該尊重病人的意願,讓他們有權決定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程。對他來說,「安樂」並非冷血的結束,而是一種出於同理與理解的解脫,他想幫助那些已無法承受痛苦的人,走得有尊嚴。
Somsak 則是從活著的人的角度出發,他相信生命本身就值得尊重,認為沒有人可以輕易決定別人或自己的死活。所以他反對墮胎、反對安樂死。
Boss 比較極端,他認為無法自理的病人是社會負擔,應該被「處理掉」。這樣的想法,跟他的成長背景有很大關係,他不是從「愛」出發,而是從怨恨出發。他的路線最後也澈底走偏,從支持者變成殺人者。Kan 和 Boss算是劇裡一條重要的對照線,與 Kan 一樣做出「結束生命」的行為,但兩人的出發點天差地遠,正好形成鮮明對照,也突顯出:即便是出於善意,一旦執行者的動機出現偏差,就會變成一種掩飾的惡。
Kan 一直強調「個人意願」,院長堅持「生命價值」,而 Boss 深信「效率與代價」。三種立場不斷碰撞,誠實地呈現了價值觀的衝突與拉扯。每個角色都堅持自己的信念,也讓人反思:當我們真正面對死亡的選擇時,又會站在哪一邊?

《安樂醫生》劇照
所以,這就是你殺了我媽的理由嗎?
Kan 和 Thiu 的理念截然相反,但因為是戀人,他們成了全劇中唯一一對試圖理解彼此立場的人。
劇末那場對質戲,Kan 條理分明地陳述自己的信念,看似每一個論點都有依據、有邏輯。但當 Thiu 開口問:「所以,這就是你殺了我媽的理由嗎?」Kan 卻沉默了。原本堅定的信仰,在戀人的質問下,也無法說出口。
Kan 從未動搖對安樂死的立場,但他清楚,自己的選擇傷了 Thiu。那一刻,他什麼都說不出,只剩下一句:「對不起,我終究還是讓你傷心了。」
有些問題,不是法律能解的,也不是道德說得清的,而是關於人心。你或許有理,但還是會讓人痛。
我自首,是因為我愛你。
Kan 最後選擇自首,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錯了,而是因為他愛 Thiu。他沒有放棄信念,只是選擇為了愛低頭。理念再強大,最終動搖一個人的,往往是情感。《安樂醫生》的表面是在談安樂死,但更深層的,是在講「人」——人怎麼面對痛苦、做出選擇,又怎麼在愛裡掙扎。
最後那句,我覺得足以在泰劇史上留下經典一筆:「如果那是你所想,那我就依了你吧。」
不單是「解釋安樂死」,更是一部「讓你重新認識選擇」的劇
這部劇沒有標準答案,有些問題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制度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很多人以為自己有立場,但其實只是還沒遇上那個不得不選擇的時刻。
《安樂醫師》不給答案,只是把那些以為早就想清楚的問題,一個個丟回你心裡。如同前面提到,劇本並沒有偏向哪一邊,一開始我以為故事會支持某個立場,結果並不是這樣。它給觀眾空間去自己思考,不會強迫你接受什麼觀點。每個角色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很好。
短短 8 集,披著懸疑辦案的外衣,談法律、道德、醫療,也談痛苦、選擇、關係與愛。這不是一部告訴你「誰對」的劇,而是一部讓你去問自己:「如果是你,會怎麼選?」
心得番外
《安樂醫生》的原作 Sammon 是位家醫科臨床醫師,也曾在朱拉隆功大學進修安寧療護。或許正因如此,這部劇在描寫醫療現場與生命議題時,格外真實、細膩,具有層次。
除了探討安樂死是否合理,劇中也提出了另一條「善終」的路——安寧療護。雖然它無法延長生命,但透過疼痛控制、心理支持與尊嚴照顧,讓病人離世時更安詳、有人性。
但現實遠比理想複雜。安寧療護雖然已有制度與方法,可資源不足、人口高齡化、家庭照護壓力等等,都讓安寧療護難以真正落實。當家屬選擇放棄治療,不一定是病人的意願,也可能是因為家裡沒錢、沒人照顧、撐不下去。
有錢的家庭可以在家打造 ICU,請專業醫護、安裝設備,讓病人活得有品質;沒資源的,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痛苦,甚至走向「快點結束」這條路。這,就是現代社會不公平的縮影。
安樂死是否該合法,是法律問題;但怎麼陪一個人走到生命盡頭,卻是倫理與情感問題。而這一切的背後,更常見的根源,是體制的問題。
所以,在討論「是否能選擇死亡」的同時,我們更該反思「活著的可能性」到底存不存在。我們的公共照護體系夠健全嗎?長照制度完善嗎?安寧資源足夠嗎?照顧者有支援系統嗎?醫療資源分配是否公平、是否可及?
這些問題,才是真正影響「選擇自由」的關鍵。
我們可以說:「人有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努力維持「活下去的可能性」。讓那些身陷絕境的人,不是只能被迫選擇死亡,而是仍能擁有其他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