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5.06
**近期新台幣急升造成市場波動與恐慌情緒蔓延。
*台幣盤中急升至27甚至26.93,盤後創下兩年新高。*市場升值預期強烈,出現恐慌與搶拋美元情緒。
*央行與總統府、行政院皆緊急出面澄清。
**股市表現不如預期,反映升值效應未全面帶動行情。
*加權指數成交量放大至3870億元,但尚未完全收復先前因對等關稅衝擊造成的跌幅。
*美元計價的EWT因台幣升值跳高約10%,已逼近4/2前的高點。
**台幣升值對壽險與金融類股形成重擊。
*壽險為主的金控股如富邦金、國泰金重挫6%以上,三商壽、新光金亦重挫近跌停。
*美元資產貶值造成壽險帳面損失擴大,引發賣壓與信心危機。
**央行澄清匯率波動非經貿談判結果,並適度干預。
*央行強調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並未參與台美經貿小組,也未接受美國升值要求。
*央行進場調節但受限於市場心理預期過強,干預效果有限。
*海湖莊園協議被否定為政策工具,僅為川普時期構想,並非現行協議。
**行政院與央行同步聲明未觸及匯率議題,避免被貼上操縱匯率標籤。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對等關稅談判未涉匯率議題。
*央行若貿然干預恐被美方誤認為操縱匯率,因此處於進退兩難狀態。
**近期升值導因於出口商與壽險業者大量拋售美元資產。
*出口商心理預期升值持續,因此搶先兌回台幣,導致台幣急升。
*壽險與中小企業跟進,加重市場踩踏效應。
*部分銀行App無法登入,顯示市場過熱與情緒性行為。
**從經常帳觀察,台灣順差大幅擴張為升值主因之一。
*與韓國、日本、中國相比,台灣順差持續成長並成為區域領先。
*出口商持有龐大美元資產,集中拋售加劇升值速度。
**升值衝擊企業匯兌損失,可能導致獲利下滑5%以上。
*根據凱基與2017年經驗,升值幅度超過8%將影響企業稅前盈餘2\~3%。
*此次升值達13.9%,推估整體企業獲利下滑逾5%。
**升值亦對部分產業構成利多。
*原物料進口成本下降,食品與製造業成本降低。
*觀光與航空業受惠於台幣升值,民眾出國意願上升、航油成本降低。
*受惠族群包括:食品(聯華實、泰山、卜蜂)、營建(台肥、遠東新)、航空(長榮航、華航)、觀光(雄獅、鳳凰、五福)。
**此次台幣升值主要為市場心理預期與出口商拋匯所致,非政策導向。
*央行進退維谷,干預與否均有代價。
*後續需關注市場預期是否已反映完成,台幣是否會續升,以及出口商與壽險是否再出現第二波拋匯潮。
**台幣升值對出口產業的直接影響與KY股結構差異。
*有些公司登記在台灣但實際營運與產地在海外,如越南、中國,可能以KY掛牌操作。
*台灣為總部的公司使用台幣計價,營收卻主要來自美元。
*當台幣升值時,美元收入折算新台幣後縮水,製造成本以台幣計價卻未下降,導致財報受到雙重壓力。
*凱基預估台幣升10%,將侵蝕上市櫃公司6–7.5%獲利;富邦估每升1%影響0.5%。
*本輪台幣升值逾13%,獲利下修5–8%起跳,即便避險也難以完全消化。
**產業別受衝擊差異大,晶圓代工與傳產影響明顯。
*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皆為美元營收,受匯損影響最大。
*大公司相對有能力進行避險操作,但仍承壓。
*航太、工具機等傳產在過往台幣升值(2017、2020)時曾出現20–30%的營運衰退。
*毛利率高如台積電,理論上能承受部分匯損,但若原物料也是用美元進口,會加重衝擊。
**企業美元與台幣錯配結構是核心風險源。
*有大量美元營收卻也有大量台幣支出,當美元貶值、台幣升值時,會出現資金轉換壓力。
*應關注企業財報中的金融性貨幣資產,觀察外幣持倉比例,如台積電公開相關幣別部位。
**壽險產業因資產負債幣別錯配而承受巨大壓力。
*台灣壽險公司有60%資產為外幣(主要為美元),但有80%負債為新台幣。
*當美元貶值、新台幣升值時,配息能力將下滑。
*國泰人壽有5.6兆新台幣的外幣資產,其中1.68兆未避險,升值10%即損失1680億。
*過去美債減損已讓壽險業處境艱難,匯兌損失將使未來配息更為緊縮。
**台幣升值雖造成壓力,但也提升人均GDP與消費購買力。
*台灣人均GDP在2024年達33,983美元,IMF預估2025年已超過韓國,僅次於香港與新加坡。
*台幣升值讓人均GDP提升,消費者購買力增強,對內需產業可能形成支撐。
**亞洲貨幣升值節奏與日本態度將影響台幣走勢。
*韓元升值約4%,台幣升值13%,為主要亞洲貨幣中升幅最大。
*若日圓也能守住貶勢並築底,將有助台幣止升,帶來喘息空間。
*若本輪升值為一次性到位,後續壓力有望逐漸舒緩。
**關稅談判與川普政策可能促成升值趨勢收斂。
*越南將於5月7日與美國進行首次關稅談判,其他國家尚未有明確進展。
*川普傳出可能針對中國關稅鬆口,若達成協議,將有助東亞國家貿易與匯率穩定。
*川普政策核心邏輯是有錢就好說話,台日韓釋出善意已具備一定籌碼。
**美國內部經濟仍穩健,通膨與衰退風險有限。
*ISM服務業指數上升,顯示消費動能仍在擴張階段。
*非農數據與薪資增長穩定,景氣仍維持擴張,不易在2025年衰退。
*原油價格因OPEC增產跌至每桶57美元,難以引發停滯性通膨。
*市場存在風險意識,但尚未見實質緊縮或硬著陸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