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特斯拉公司(Tesla, Inc.)正處於一個關鍵轉捩點,一方面懷抱自動駕駛科技的願景,另一方面則面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利潤壓力,以及外界對其執行長領導風格的持續關注。雖然特斯拉近期股價略有反彈,回升至278.44美元,但自年初以來仍下跌了17%。對專業投資人而言,這一切促使我們必須深入檢視支撐該公司發展的基本面。
特斯拉股價近期的上漲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是當前的核心問題。2025年第一季,該公司車輛交付量年減13%,創下史上最大季度跌幅。同時,其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6.1%下降至僅2.1%。雖然部分市場信心來自對其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 FSD)技術的期待,但財務數據卻揭示基本營運的疲軟。Piper Sandler 分析師 Alexander Potter 仍持樂觀態度,認為長期而言FSD潛力巨大,但更多分析師對於利潤萎縮與國際銷售下滑則持保留態度。
特斯拉計劃於2025年6月在德州奧斯汀推出自駕計程車服務,這項目標雖雄心勃勃,但目前看來挑戰重重。其FSD系統仍有約6%的行程需人工介入,技術尚未成熟。此外,美國加州與歐洲的監管機關仍設有高度門檻,如需達成無人測試許可,至少要有5萬英里的安全駕駛測試。相較之下,Waymo與Cruise等競爭對手採取較保守但穩健的發展策略,使特斯拉的時間表顯得過於樂觀。在自動駕駛願景的同時,特斯拉亦在美國市場推出較平價的Model Y長程後驅版本,定價為44,990美元,若計入7,500美元的聯邦稅收抵免,實際售價僅37,490美元。此舉旨在刺激銷售量,但勢必對本已壓縮的利潤率帶來進一步壓力。2025年第一季營業利潤率下滑的趨勢,預示著進一步降價可能會損害整體獲利表現。此外,推出低價車型也可能稀釋特斯拉多年來所打造的高端品牌形象。
在國際市場方面,特斯拉正面臨實質挑戰。2025年4月,德國市場銷售年減將近46%,中國製車輛銷售年減6%,連續七個月下滑。這兩個市場並非邊緣地區,而是特斯拉的全球業務核心。中國市場的在地競爭者如比亞迪(BYD)、蔚來、小米等不斷推出創新且具價格競爭力的車款,進一步擠壓特斯拉的市場空間。歐洲則因監管要求、文化因素及對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政治立場的反感,導致需求疲弱。
特斯拉對中國與歐洲的依賴,加劇了其成長的不確定性。儘管美國仍是其最大單一市場,2025年第一季市佔率已降至43.5%,低於2024年的49%。與此同時,競爭對手迅速崛起。2025年第一季,大眾汽車(Volkswagen)在歐洲電動車銷售量超越特斯拉,而中國品牌如捷途(Jaecoo)與歐萌達(Omoda)則於4月在英國市場賣過特斯拉。特斯拉昔日的領先優勢如今正遭遇強烈挑戰。
競爭加劇亦直接影響特斯拉的財務結構。儘管市場預期2025年營收將成長17.5%,達1,172億美元,但若利潤率持續惡化,營收成長將難以轉化為實質獲利。隨著Model 3與Model Y降價、AI與研發投資增加,特斯拉將面臨更高營運成本與更薄的毛利空間。
在技術層面上,特斯拉仍是汽車軟體與人工智慧的領航者。其依賴「純視覺」的自駕架構,不使用LiDAR雷達或高精地圖,完全靠神經網絡辨識環境。這種策略雖具前瞻性,但在複雜市區實際應用中仍存疑慮。奧斯汀的Robotaxi啟動計劃將成為測試其技術實力與市場接受度的重大指標。
市場情緒目前呈現分歧狀態。一些分析師如Alexander Potter仍對特斯拉設定400美元的目標價,但其他投資人則漸顯謹慎。傳奇投資人比爾·米勒(Bill Miller)即對其高估值及比亞迪等對手崛起表達擔憂。賓州一大型退休基金更因馬斯克的政治活動與營運表現不佳,停止購買新股。這些發展顯示,機構投資人對特斯拉的信心已不如從前。
此外,領導風險仍是市場關注焦點。馬斯克在特斯拉、SpaceX、X(前Twitter)及AI新創間分身乏術,已讓外界質疑其專注力與治理品質。其公開的政治立場更引發消費者與投資人兩極化反應。雖然他已承諾將重新聚焦Tesla業務,並減少參與政府顧問角色,但其不可預測的風格依然構成潛在風險。
總結而言,2025年的特斯拉已不再是過去那個無可匹敵的市場顛覆者。儘管在軟體整合、充電網路與品牌能見度方面仍具優勢,但其領先地位正受到多方挑戰。投資人現在必須在Robotaxi與AI的未來願景,與利潤下滑、競爭加劇及領導不確定性之間,做出艱難抉擇。對長期信仰者而言,特斯拉或許仍具潛力,但其錯誤空間正在快速縮小。謹慎的盡職調查、對執行面的緊密觀察,及對領導層的審慎評估,將成為評估特斯拉未來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