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一日千里,時代的更迭不停,許多事物將會式微。
式微國語字典的解釋是:衰落、衰微。指國運、門祚、事業或某種社會運動的衰落。
前幾日在谷歌的重點新聞裡讀到現今青年正喪失的能力:手寫字。(其實從3C產品橫空出世 幾乎沒多少人在寫字了,當然書法家或文字工作者仍勤奮的擁抱著“手工”文字的愛)手機替代了手錶、收音機、隨身聽、照相機、鬧鐘、字典、紙本書報章雜誌、影音收視、甚至讓“魚雁往返”成為往事。郵局還是國有也存在的,可是郵寄信件已經不多見,多是商務文件、收據、請款單、發票聯和各式廣告信函。甚至郵務大廳擺滿了供銷的產品:零食、 養生保健品、各地知名土產……
說到手寫字就要提起國中時期(民國62~63年)每週末的作業:週記可用鋼筆原子筆、大楷一頁、小楷一百字。因為貪玩從來沒認認真真的寫,都是潦草交差得“丙”是常態 不在意中蹉跎了學子光陰。
有一次胞姐從寄宿的高中學校放假回家在寫作業,我瞥見她的字可漂亮了。 說是人如其字也不為過,整齊娟秀好看充滿女性的氣質。我問她怎樣才能寫好看的字?答:勤練!再問如何勤練?答:拿報紙想寫什麼寫什麼,不滿意就橫畫加長縮短、直畫變高變矮、部首變大變小……當時渾渾噩噩根本不解其意,特地去書局買下“硬筆”練字要訣才慢慢懂得“書法”的永字八法也是硬筆的技法。
國中三年時也和胞姐比賽過寫字,她的字還是娟秀如常。我甚至幻想將來要是能收到這樣漂亮字的情書來對我訴衷腸該有多“羅曼蒂克”啊?
是的,當時車馬慢、信件遲。通信是遠距戀情的方式(公用電話太費硬幣,況且有些話太直白讓人臉紅,也讓排隊的人鄙夷)寄出的平信要兩至三天才能抵達對方的信箱,也有限時信能加快速度但也要一天而郵資加好幾倍。
手寫信必須有話可說,還要將語句轉化為成語,引經也據典、顧修辭也表達情意。最基本的要避免錯別字及正確的筆劃,那時決無火星文和次文化用詞,最多只有“哇塞”來代表驚詫!
我用過、遺失、汰換的鋼筆保守估計有十來根 清一色都是“白金牌” 。‘’派克金筆‘’是當時的名牌筆,價錢昂貴消費不起,‘’西華‘’出水太多容易渲染 ‘’萬寶龍‘’只宜收藏。也曾迷戀2B鉛筆 最能藉摩擦力寫出書法的“捺撇鈎” 線條也夠粗,後來原子筆流行就不再執著寫字工具,然後3C產品盛行連筆記都是鍵入平板筆記APP裡,用筆的機會只剩記下買東西清單的便條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