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歲號
千歲級航空母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使用的航空母艦。姊妹艦是改裝成航空母艦的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不過,在菲律賓海戰役中隸屬於第 3 航空母艦艦隊的第 653 海軍航空大隊的詳細戰鬥報告中、美國的戰時報告以及戰爭結束後的出版物中,為了方便起見,都使用了這艘輕型航空母艦的名字。千歲號和千代田號作為千歲級航空母艦服役,在日本帝國海軍的艦艇分類系統中被歸類為瑞鳳級航空母艦。
▪︎船艦特徵
排水量:11370噸(標準),15500噸(滿載) 長:192.5公尺(631英尺7吋) 寬:20.8公尺(68英尺3吋) 吃水:7.51公尺(24英尺8吋) 裝置功率:56800馬力(42400千瓦),4台鍋爐 航速:28.9節(53.5公里/小時;33.3英哩/小時) 續航力:5000海浬(9300公里;5800 英里) 編制:800人 武器:8 × 12.7公分/40口徑火砲、30門九六式25公厘防空 砲 飛機運載:30架

千代田號
|特徵
這是一艘平甲板航空母艦,設計與先前改裝的瑞鳳號相似。不過,其飛行甲板的高度比同等大小的瑞鳳號低了一公尺多。 發動機與該船作為水上飛機母艦時的發動機相同。煙囪從右舷向下,這是日本帝國海軍航空母艦獨有的特徵; 1 號高射砲正後方的煙囪用於鍋爐,3 號高射砲正後方的煙囪用於柴油發動機。 她沒有直接的防禦措施,因此,重點放在間接防禦上,特別注意防水隔間和進入下隔間。此外,由於下層機庫僅高出水線約一米,為了防止水進入機庫,船尾的艙壁數量增加到三個隔間。
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

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識別圖
|甲板裝置
飛行甲板長180米,前端寬13米,後端寬23米,後寬16米,最大寬度23米。即中心距為 24.5 公尺。船上有兩部電梯,每部長13米,寬12米。機庫分為兩層,下層位於回天機庫甲板上,僅高出水線約 1 公尺。 該航母配備七個吳四式起落架和一個航空兵器三式反飛機起落架,但沒有配備防風裝置。
|搭載
原水上飛機母艦時期計畫搭載 24 架 95 型水上飛機和 4 架備用飛機。甲板上有三條運輸軌道縱貫艦尾,後部發射裝置內安裝有升降機,用於將艦內機庫中的水上飛機升起。為了實現連續發射,上層甲板上提供了一個大型停機坪,並安裝了 4 台發射裝置,實現 30 分鐘內連續發射。然而,上層甲板只能容納大約 20 架水上飛機,而要容納 24 架就需要將船做得更大,因此這個想法被放棄了。 《倫敦海軍條約》規定,載有三架飛機的船兩側不得有發射器,載有四架或更多飛機的船艦則不得有發射器。因此,該機原計劃為該機配備兩台彈射裝置,並有可能稍後再增加兩台,但由於建造是在裁軍條約廢除之後進行的,因此該機按計劃配備了四台彈射裝置。 該船配備兩台飛機起重機,分別位於登陸甲板後柱後方兩側,船尾左舷還有一台折疊式起重機。 在實際作戰中,1938年10月,千歲號載有 8 架飛機,而據說千代田號進入中國時載有 9 架飛機。除了九五式水上飛機外,千歲號在海試期間的照片顯示,她還配備了九四式 1 號水上飛機,1940年左右,千代田號還被發現配備了九四式 2 號水上飛機。此外,中途島戰役期間千歲號的照片顯示,該艦載有一架 A6M 偵察機和一架 A6M 水上飛機。
改裝航母後她只有 30 架飛機,其中包括 A6M5「零式」戰鬥機、D3A2「瓦爾」俯衝轟炸機及其 D4Y-1「朱迪」,以及最初計劃的 B5N-2「凱特」及其 B6N-1「吉爾」魚雷轟炸機。1944年2月重新服役時,她們搭載了 15 架 A6M2 和 6 架 A6M5 戰鬥轟炸機以及 9 架 B5N「吉爾」TB,總共 30 架。1944年10月,在她們沉沒之前,艦上只攜帶了 12 架「零式」戰鬥機、6 架 A6M2 和 6 架 A6M5。

1938年,千歲號上的127公厘(5吋)雙管砲
|防空武器
該艦配備四門雙聯裝 12.7 公分高射砲,每側兩門,以及十挺三聯裝 25 毫米機槍,每側四挺,船尾砲架上兩挺。在阿號作戰前,該艦裝備 12 挺雪橇式 25 毫米單裝機槍,阿號作戰後又增加了 12 挺,總計 30 挺單裝機槍。 在萊特灣海戰中,這些艦艇也配備了火箭發射器。如果千歲號戰報無誤的話,設備位置就在左舷 2 號高射砲的正後方,而在右舷,兩根無線電桅杆被前移到 4 號高射砲正前方的無線電桅杆位置。 改裝完成後,防空雷達配備了21型雷達,可以在前升降機前面升高。此外,阿號作戰後又增加了一台13型雷達。

碧藍航線 千歲和千代田 同人創作
|歷史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損失4艘常規航空母艦後,日本海軍尋求重建航母部隊,並於同年6月30日在官方告示中決定將水上飛機母艦改裝為航空母艦。除此型船外,當時還選定了另外三艘大型優良客船,即阿根廷號(海鷹號)、巴西號、沙恩霍斯特號(神洋號)。根據同年9月30日發布的命令,重建工作於年底開始。 在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的規劃階段,曾有要求「必要時能夠改裝成航空母艦」,但改裝需要安裝鼓包、建造機庫、處理煙囪等,因此創造出適合快速改裝的設計極其困難。結果,在基本規劃階段只考慮了引擎功率,改裝航母的計畫被推遲了。由於1942年改裝設計尚未完全完成,預計建造期約為10個月,但實際改裝成航空母艦花了大約一年時間,千代田號和千歲號於1943年底(昭和18年)按順序竣工。 1943年12月15日,修改了艦船分類表,規定在戰艦和航空母艦瑞鳳級中,在「龍鳳號」後面添加「千歲、千代田」;在飛鷹級中,在「沖鷹號」後添加「神鷹號」;在水上飛機母艦中,刪除「千歲、千代田」;在驅逐艦和一級驅逐艦初雪級中,刪除「夕霧」,並將千歲號和千代田號重新歸類為瑞鳳級航空母艦。千歲級航空母艦的改裝對日本帝國海軍在戰爭中期建立一支決定性戰鬥力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正值日本帝國海軍最需要重建其航母部隊的時期。 千歲級完工後,是一艘小型航空母艦,其性能可與龍鳳號和瑞鳳號相媲美,風格也相似。然而,從試航水線到飛行甲板的乾舷,「瑞鳳號」為12.8米,「龍鳳號」為12.86米,「千歲號」為11.65米。 兩艘艦艇都部署至第三航空母艦艦隊,第三航母戰隊被編入三艘小型航空母艦(瑞鳳號、千歲號、千代田號)。兩艦於同年6月在菲律賓海海戰中首次亮相,但同年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兩艦均被擊沉。此外,根據萊特灣海戰期間留存的空拍照片,瑞鳳號飛行甲板後部寫有「Zuho」字樣,因此人們認為千歲號和千代田號上也分別寫有「Chito」和「Chiyo」字樣。

碧藍航線 千歲和千代田 同人創作
|同級艦
▪︎千歲號
▪︎千代田號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