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談到核能發電的問題,底下吵成一片的網友一定會講出那句最經典的台詞:不然核廢料放你家隔壁。同樣作為嫌惡和鄰避的喪葬設施何嘗不是如此呢?但你實際走訪過環保葬區嗎?如果這個葬區不若殯儀館、火葬場等設施那般陰森可怖,你是否又願意讓他蓋在你家隔壁呢?
活人與死人爭地的空間矛盾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2年底,台灣共計有公私立墓園約3,800處,總面積約在7,000公頃左右。縱使近年來火葬的推廣效果顯著,且選擇多元環保葬的人口持續增加。但墓地的空間仍有很大不足,甚至衍生出活人與死人爭地的問題。以台北為例,由於土地所費不貲且可用面積有限,不少老舊的墓園早已無法擴建,甚至被迫遷移或轉型。
城市的發展、人口老齡化以及緊隨在後的死亡,早已不再是抽象的命題。不少都市重劃區如新北林口、桃園八德等地已出現墓地和新興住宅比鄰而居。這些殯葬設施早已佇立多年,但後到的住戶當然不想住在設施周圍,進而發起抗議並針對地價問題表達不滿。搬與不搬也讓墓園業者陷入兩難,遷墳可是大工程,再者,遷去哪?台灣就一個小小海島,已經在扛核廢料的蘭嶼人,難道連別人家的棺材也要扛?
圖片取自Unsplash
亡者也談居住正義?
居住正義是近幾年很熱門的話題,居高不下的房價,囤房等問題讓年輕的一代大喊吃不消。活人住的房子很貴,無奈的是身後住的地方也開始有階級劃分了。隨著墓地不斷使用,稀缺的土地資源自然也讓墓地價格水漲船高,當然台灣土葬的人口在逐年減少。但別忘了,塔位雖然只佔一個小小櫃子,時間一長,空間還是會不足的。或許在數十年後,現如今的搶墓地也可能變成搶塔位。
環保葬的出現確實打破了身後事的階級制,且真正的落實了土地的重複利用。因為在埋葬後可定期翻土埋入新的骨灰,也讓土壤永續成為可能。但居住正義看似有了,那空間正義呢?誠如第一段所述,民眾能否接受環保葬園區緊鄰自家隔壁還是未知數,哪怕環保葬園區早已甩脫傳統墓園的陰森可怕形象。
讓死亡成為市容,而非負擔
高齡化是台灣目前面臨的最大課題,新生兒下降,死亡人口增加。逝者身後的棲身之所中終究會延伸並與我們的生活重疊,當每座城市都在為都市計畫思索時,是否該將食衣住行育樂中加入死亡,畢竟人的一生也就生老病死四個字。或許我們可以在城市中有一個如公園般優美的環保葬區,或許人們能夠用更開闊的心去接納死亡的議題。
環保葬不只是對地球友善選擇,更是對都市計畫的一種全新想像。它連結自然、情感與公共空間,並以最低限度的資源消耗,完成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與死亡為鄰不代表招惹晦氣,更多的是每分每秒提醒我們-愛惜寶貴的生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