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養兵: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Fubon Guardians
作為一個資深富邦球迷,我以職場經驗,用更策略面的角度去看這件事,我個人認為換教練並不解決問題,因為我們要的不是製造問題,我們要解決問題,所以我們不是把問題丟給下一個人然後覺得問題會解決。
在職棒球隊的營運中,總教練與GM的角色截然不同。前者執行戰術、排兵布陣;後者布局未來、掌控資源。然而,當外界討論多流於表面時,我們更應聚焦於實際問題:我們每一場比賽,究竟要「贏什麼」?
是新秀的經驗值?一場勝利?還是老將的復活?這才是現階段最大困境。比賽還很長,我們必須重新出發,依循戰略邏輯調整方向。一、知彼知己:上駟對下駟,打贏能贏的仗
現今各隊戰力基本定案,我們手上僅有兩位SP洋投。與其讓他們一上場就硬碰對手S級投手,不如戰略性調整輪值,刻意錯開,對上對方4、5號先發時再派上場,設定這兩戰為「高勝率場」。
這不只是戰術操作,更是為了提升士氣。若持續讓亞力士、魔力藍去和其他S級王牌對決,即使表現亮眼也頂多是投手戰,後面牛棚很容易搞砸,導致士氣大減,對全隊而言只會是消耗。讓能贏的仗成為全隊的目標,勝利組牛棚用得其所,士氣自然提升。
二、以戰養兵:戰鬥組與練兵組分工明確
「用兵之法,有所不攻。」我們要做的是選擇性出擊,重兵壓制必勝場,其他比賽則轉為練兵場,設定明確課題。
而一周的另外三場非主力戰,讓土投與潛力新秀上陣,無論是練選球、修揮擊節奏、執行戰術、對特定投手類型做攻擊模擬……都能建立多樣訓練場景。這些比賽不以勝負為主,而是以「成長」為核心。
同時也讓主力輪休,調整體能與狀態,或是維持手感靈活調度。如此一來,二軍球員有上場機會、認清差距,主戰選手則可避免疲勞,長期利大於弊。
三、將之任也:總教練需靈活果斷,規則明確執行
「將者,國之輔也,能任其事則存。」教練的角色並非僅是執行,而是整合戰略與人心。每場比賽的目的是什麼,應明確告知球員——這一戰是必勝戰,那麼失誤與精神狀況都將成為檢驗標準,要讓球員知道他要扮演甚麼角色。
我們不能再無限輪替,只為「試試看」。誰是三壘未來主力?董子恩、王念好還是辛元旭?這一年要給答案,不是把責任推給模糊的「競爭機制」。建立起明確養成方針與績效標準,才能促進健康競爭。
甚至可以嘗試「專武」概念,像孫子所提「攻其所必救,出其不意」,是否有打者能針對特定投手(如左投)進行特訓?是否有人專門打中信?把球員差異轉化成戰術武器,是縮小戰力差距的重要路線。
四、上下同欲者勝:
這很關鍵,試著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總教練陳金鋒,你怎麼看現在的局勢?戰績的壓力擺在眼前,人情的牽絆不容忽視,養兵的任務又是上層交辦的長期責任。兵源有限、傷兵連連,GM期待你培養未來,卻又要你不能輸得太慘;而你心裡清楚,就算新人打出身價,明天站上這位置的,可能就是二軍的林威助。
你也很無奈,但不能抱怨。因為無論現實有多不合理,你還是總教練。你有你的戰場,你的球員看著你,球迷也看著你。你可以輸球,但不能失去風骨。因此你該做的,是當一個值得尊敬的敗戰將領──不卸責、不推人、不擺爛;哪怕終將被換下,也得留下那句話:「鋒總帶過的兵,是能打仗的兵。」
這才是總教練真正的價值。不是權力,而是承擔;不是戰績,而是風範。
五、結語: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以現有戰力而言,富邦不是完全贏不了,而是更需要懂得取捨與聚焦。資源有限,正因如此,更不能任意揮霍、隨意嘗試;每一次調度、每一次上場,都必須是策略性的選擇,而不是憑情緒操作的賭注。
這是一場不能靠衝動取勝的戰役,而是一場仰賴紀律與細節的長期抗戰。我們或許無法立刻贏得所有比賽,但我們能打造一支有方向、有原則的球隊。即使敗,亦敗得有章法、有信念;這樣的球隊,值得尊敬,也終將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