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聞又在報:
「住台北伙食費一個月可能飆破2萬,3餐噴500元,外食族崩潰!」
這種話題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會被拿出來引戰一次,因為它是永遠的流量密碼。我知道,因為我在媒體公司上班,過去菜鳥的我,就是專門寫這種點閱廢文的。(笑)
但身為一個實際生活在台北的新莊人,我想告訴你:不用花那麼多。
因為我工作型態的關係,我最近很頻繁的自己煮飯,想試著把一個月餐費控制在 6000 元內。
這是我這幾天做的菜(真的都很簡單):

鯛魚排佐番茄&蔬菜:看起來很厲害吧!但只是烤箱180度20分鐘,撒點鹽跟黑胡椒就很好吃了。
- 烤鯛魚排
- 蘿蔔與高麗菜燉湯+雞蛋麵
- 青椒炒肉片
- 大蒜炒香菇
- 番茄+娃娃菜蛋花湯
- 青椒肉絲炒飯
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家常菜,不需要什麼技術,但簡單、健康又療癒。

青椒炒肉片:這是我常煮的一道菜,切一切、炒一炒,配飯超讚。

香菇本身就有香氣,大蒜加下去直接進化,吃完嘴巴是重口味,但心情很好。
🧾 我實際的購買清單如下:
- 高麗菜 1 顆:55 元
- 紅蘿蔔+白蘿蔔+娃娃菜:95 元
- 鯛魚排:100 元
- 米酒+麵:80 元
- 蕎麥麵:40 元
- 雞蛋 6 顆:22 元
- 香菇、番茄、其他蔬菜:215 元
✅ 小計:607 元
再加碼補幾樣常備品:
- 豬梅花肉片(全聯):80 元
- 義美水餃(全聯):130 元
- 白飯(外帶自助餐):20 元/2碗
這些量我一個人吃,真的可以撐上2–3 週。

高麗菜一顆55元,買回來洗完,直接裝滿兩大鍋,冷凍起來吃10幾天,絕對沒問題。
如果以上食材吃完就乘以 2,加上偶爾外食,或週末大餐,粗估一個月餐費大約 5,700 元,抓整數算 6,000 元 很合理。
你們可能會質疑我:這不算瓦斯、水電、調味料、清潔品。沒錯!這篇不是財報分析,我也不是在寫什麼研究,只是想分享一個生活觀點:
台北不是不能活,而是你怎麼活。
最近 TVBS 在 4 月 25 日發了一則新聞:「住台北伙食費飆 2 萬,3 餐噴 500 元」——
說真的,我一看標題就知道內容可以不用看。(對不起撰稿人我不是在批評你,我自己也是媒體人,我懂這種標題就是在騙點閱率的。)
這種新聞每年都會出現好幾次,PTT留言區永遠吵成一團,但最終也沒人真的記得,又或是沒有一個結論。
我要說的是——吃飯到底要花多少錢,其實是選擇,不是宿命。
你要去吃大餐、餐酒館、壽司郎、義大利麵、火鍋店、夜市、便當店,沒人會阻止你。 但你也可以學著煮一鍋湯、炒一道菜、燙青菜,然後慢慢發現,原來生活沒那麼難。
我沒上過什麼廚藝課,我的老師是YouTube,還有詹姆士。
(對,我都叫他「詹姆士老師」,笑)

青椒肉絲炒飯:把剩菜切成丁,加點醬油炒一炒就很好吃。
目前我正在練習把日常支出壓在每月 1 萬 5 以內,先不算房租、水電、網路、訂閱費等固定支出。就看生活本身要花多少。
四月我已經做到了,總共只花了1萬1千元,希望五月能繼續維持。
6月2日更新:我五月花了1萬4千多元,維持水準。
想省錢一點都不難,只看有沒有心而已,我也不想鼓吹大家一定要過極簡生活,我只是想證明——選擇其實一直都在。
如果我不這樣做,我也會像那些新聞裡的「外食族」一樣崩潰。
但我相信我們可以慢慢找出自己的節奏,不至於被台北搞瘋。

這是我的午餐:蔬菜麵、鯛魚排、燉菜,都是菜市場日常材料,簡單但滿足。
不只寫情緒,也寫吃飯。我用6000元,吃得飽,也活得不錯。——沉人Tom
沉人俱樂部|每週五中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