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觀察|聊聊飯湯,以及我對平民美食的愛
方格精選

人間觀察|聊聊飯湯,以及我對平民美食的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工作忙碌,我常常一小時當三小時用,所以白天用餐都是在便利商店隨便抓茶葉蛋豆漿解決,晚上下班後才會吃一份真正意義的飯。然後我就不小心因為這樣而腸胃炎了,正在慢慢治療。

我把吃飯分成兩種,「生存」與「生活」。

「生存」式的吃飯重點不在吃什麼,而是如何快速補充體力讓我有辦法繼續工作。這個時候不管進食多少熱量很快就會消耗畢,吃速食也不太會胖,「生存」模式結束後我還會瘦掉一大圈。

為了「生活」而進食時我就會很在意食物本身是否夠「滋養」,這種「滋養」完全無關乎食物價格甚或餐廳軟硬體、服務等旁的東西,關鍵在一種整體氛圍的「情感等級」。而讓我魂牽夢縈的食物往往很平價,多是隱藏在巷弄中,由叔伯阿姨用心烹煮的家常菜。

就像昨天下班我去吃了一家平日常常經過的義大利麵店,菜單上有一道標榜「每日限量」的紅酒漢堡排,我想著自己也忙了一週,就點來犒賞自己。然而用餐完畢,雖然已經飽了,我心中卻總有一種空虛感,忍不住想起東港飯湯。

我這幾天還真的經常想起飯湯。

東港黑食堂

東港黑食堂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把白飯加到各種羹湯裡,這種進食方式容易因為咀嚼不完全加重消化系統負擔,對我孱弱的胃很不友好,所以我遵從醫生建議,戒掉這種習慣很久了。

一樣東西久久不吃之後就不會特別想念,但遇見飯湯後,我又燃起對這種料理的愛火。

飯湯的湯底是美味的重點,熬湯秘訣各家也都不同。東港是海邊都市,飯湯配料以當地名產為主:櫻花蝦、鮪魚、魚丸、蝦、筍絲等等。上桌前灑點芹菜或蔥,一點黑胡椒,喜歡吃辣的人也可以視自己喜好加入店家自製辣油。不過我不太建議直接在湯裡加辣油,如果想品嚐加辣版本,建議沾食或是舀起一湯匙少量滴在裡頭即可,才不會蓋掉湯頭甘甜的味道。不過即便你不吃辣,我也建議一定要加黑胡椒,黑胡椒不僅不會辣,還能引出湯頭的鮮香,是必備的調味料。

可能會有朋友更愛鮪魚生魚片,但我反而更喜歡湯裡的煮鮪魚,肉質細緻,連不喜歡吃鮪魚的我都覺得很美味。湯料中的櫻花蝦色澤濃豔、蝦香濃厚,搭配魚丸和切成細條的鮮筍,口感很是豐富。我喜歡先喝一口湯,再細細品味湯料,最後才解決白飯。

若說「東港黑食堂」的飯湯滋味是醇厚派,那對街「蕭飯擔」的特色就屬清爽系。

蕭飯擔

蕭飯擔

蕭飯擔的飯湯湯料切得很豪氣,上方點綴一片青豆,拍起來很繽紛可愛,其餘湯底用料則同樣使用東港特產:鮪魚和櫻花蝦。蕭飯擔的鮪魚肉比較大塊,還多了幾塊花枝。

我在東港吃的這兩家飯湯店都是很樸實的在地小店,店內空間不大,只能容納兩三張雙人桌椅。但在這種小店吃飯有一種很特別的親切感,正確來說,很像「回家」。

家不一定是最好的、最舒適的,但卻永遠是最難以忘懷的。

廚房阿姨叔伯穿梭的身影,總讓我想起小時候放學回家時,母親在廚房準備晚餐的樣子。以及在無數個寒冷冬日的清晨,時間剛過六點、餐桌上早已備好熱騰騰早餐的那個片刻。

看著掌廚阿姨們拿著大湯杓攪拌大鍋高湯的背影,期待感緩緩攀升,這是最開胃的前菜。叔伯阿姨們在這方小小的空間裡,專注做好他們擅長的料理、專注愛著熟悉的食材,並用這份愛溫暖客人的腸胃。

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光景令我感動,就連在國外,我也更偏好在有年代感的地方小食堂吃飯。那是一種吃不膩的滋味,也更能撫慰我被現實折騰到裂開的靈魂。

在這個資源富庶、百工百業都用包裝來吸引客人消費的社會裡,這種「毫無包裝的質樸感」對我來說,反而是最難得的光景。

現在想想,昨晚我在義大利餐廳,訓練有素的服務生端出熱氣蒸騰的紅酒燉漢堡排,這經過精心料理和擺盤的餐點,卻勾起了我對飯湯種種想念,讓我整餐都想念遠在東港的飯湯,這也真算是一種「吃碗內看碗外」的美食負心女了呢!

附帶一提,本文雖然擁戴平民美食,不過並不是要批評高價美食或餐廳。適合我的不一定適合各位,反過來也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吃飯嘛,大家開心就好。

avatar-img
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的沙龍
19.6K會員
423內容數
一個好的品牌,不是被說明得多有用,而是被感受得很深刻。故事是最強大的行銷工具,它能建立情感連結、創造記憶、激發行動。我的專欄將聚焦在「Storytelling Strategy」,並分享我如何以故事為工具,協助品牌、協助人,打造值得記憶的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能接受他出現在這裡。) 滿腔怒火灼燒得我心痛。 這如果是器官意義上的心痛就好了,那麼如果痛死了,至少我死時還是個好人。憤怒帶來的心痛總是能點燃我身體每一個細胞,把良善燒得連灰燼都不剩,把我變成自己不認識的樣子。 「妳沒事吧?」 友人拉拉我的衣角低聲問道。或許是因為我上一秒還在談笑,下一秒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為何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來聊聊這種「被需要感」可能對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衡和原則的重要性。
30天的寫作挑戰進行到了2/3,我開始透過寫作進入內心。
從兩個身邊朋友的情感案例,聊聊「放手」。
最近很流行「安靜離職」和「安靜辭職」,今天來聊聊「安靜翻臉」。
(不能接受他出現在這裡。) 滿腔怒火灼燒得我心痛。 這如果是器官意義上的心痛就好了,那麼如果痛死了,至少我死時還是個好人。憤怒帶來的心痛總是能點燃我身體每一個細胞,把良善燒得連灰燼都不剩,把我變成自己不認識的樣子。 「妳沒事吧?」 友人拉拉我的衣角低聲問道。或許是因為我上一秒還在談笑,下一秒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人際關係中,為何許多人習慣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上,來聊聊這種「被需要感」可能對自我帶來的影響,以及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衡和原則的重要性。
30天的寫作挑戰進行到了2/3,我開始透過寫作進入內心。
從兩個身邊朋友的情感案例,聊聊「放手」。
最近很流行「安靜離職」和「安靜辭職」,今天來聊聊「安靜翻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