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是想問,你越得不到答案。 - 路易斯.阿姆斯壯 Louis Armstrong (據說是他說的)
🎺古典樂是老白男人演奏的音樂,爵士樂是老黑男人演奏的音樂。 - 一個有趣的爵士樂笑話
似乎很難把爵士樂做簡單的定性,或是用一句話、幾句話去說明「爵士樂是什麼」。
那麼,我們是否能試圖讓「爵士樂」這個名詞變得更清晰、明朗、好懂?
一切從壓迫與文化交融開始
爵士樂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美國南方,特別是紐奧良(New Orleans)這個熱鬧多元的港口城市。這裡是非洲、歐洲、加勒比海文化交匯之地。當時大多身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在困苦的工作與剝削中,將非洲節奏與藍調(Blues)、拉格泰姆/散拍音樂(Ragtime)、福音音樂(Gospel)、行進樂隊(Marching Band)等元素融合,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音樂語言。也因此,這樣的風格也有了一個充滿歷史血淚的名稱:「工作歌」(Work Songs)。

黑人奴隸們透過嘶啞的歌聲,吟唱著無力的抵抗與不滿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黑人奴隸們獲得了「自由」,但他們依然貧困,仍然不斷在困苦的工作中暢想「自由」。於是,他們將這種感受寄託在音樂中,用簡單的樂器,嘶啞的歌聲,唱著屬於他們的自由之聲。
這種音樂,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服從規則而存在的。它是奴役歷史中的回響,是社會底層的吶喊,是對身份認同的追尋。爵士樂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因為它的旋律,而是它承載著歷史與靈魂的重量。
結合古典樂,自我昇華
20世紀初期,爵士樂仍然與性愛分不開關係 - 沒錯,原本爵士樂Jazz的原字是Jass,某種不能明說的髒字 - 是一種低下階層、妓院、酒吧中才會出現的音樂。
不過如同前面說到的那個爵士樂老笑話:老黑男人演奏爵士,老白男人演奏古典。這種充滿能量與動力的音樂,也被古典音樂家注意並發現了。最為知名的故事,應該是喬治.蓋西文(George Gershwin)在1924年寫下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以古典音樂的樂理,填滿了充滿活力與喜悅的爵士樂風格,如同美國社會一般,完美的將兩者融合。

藍色狂想曲是爵士樂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也是我個人愛上爵士樂的原因
從此,爵士樂開始進入中上層社會。雖然仍有奴役的色彩,以及對非裔美國人的歧視,但爵士樂的影響已開始根深蒂固。
爵士樂的分支與變化:從搖擺到酷派
爵士樂在初現於19世紀末,令人驚訝的在短短的1個世紀中,迅速進化出許多風格:
- 新奧爾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早期風格,常見於街頭遊行與舞會,也被稱為Marching Band。
- 搖擺樂(Swing):1930年代風靡美國,也被稱為「大樂團」(Big Band),強調節奏感,讓人忍不住跳舞。
- 咆勃(Bebop):1940年代誕生,結合了古巴、加勒比海節奏,節奏快速、旋律複雜,更像是給音樂家的腦力挑戰。
- 酷派爵士(Cool Jazz):1950年代咆勃爵士的反思,「快過之後慢下來」,節奏慢且優雅、情緒內斂,像是音樂界的「深夜低語」。
- 自由爵士(Free Jazz):突破傳統樂曲結構,追求極致的自由與探索,有時甚至拆解音符與和弦,形成獨特的音樂實驗。
- 中間還有許多流派,例如芭莎諾瓦(Bossa Nova,「新節奏」)、東岸爵士、西岸爵士(爵士樂的「路線之爭」)、融合爵士(Fusion Jazz)、搖滾爵士(Rock Jazz,融合電氣化後的搖滾樂)等

Lee Morgan是咆勃樂的代表性樂手之一,甚至有用一張專輯The Sidewinder救了一家唱片公司的經典故事

慈悲管弦樂團(Mahavishnu Orchestra),既不慈悲又不是管弦樂團的,聽起來完全是搖滾的搖滾爵士樂團

Miles Davis是首個把爵士樂電氣化的樂手,Bitches Brew是爵士樂的劃時代之作
每一種風格,都是時代、社會與個人思想的映照。爵士樂的樣貌,從來不是單一或固化的,它總是不斷變動,像生命一樣流動。
爵士樂的靈魂:即興 Improvisation
不論哪個時期的爵士樂,如果你問一位爵士樂手:「你們的樂譜在哪裡?」他很可能會笑著說:「在心裡。」爵士樂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即興」。
即興演奏,說白了,就是在舞台上「現場創作」。樂手們根據基本的和弦結構和主題旋律,各自加入自己的詮釋。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創作;甚至同一批人,不同晚上,演奏同一首曲子,可以變成完全不同的長相;同一首曲子,十位樂手更是能演出十ㄧ種不同風貌。也因此,「即興」拼湊出了爵士樂的大半壁江山,資深的爵士樂迷甚至會以收集同一首曲子但各次不同的表演(Take)為樂。
這種自由創作的模式,就像語言的對話。爵士樂團裡沒有「主角」,每一件樂器、每一位音樂家都可以在適當時機「說話」,甚至「插嘴」或「回應」(Call & Response),形成一場活生生的音樂派對。

興奮到模糊,是每個爵士樂手每個晚上最沉醉的體驗,大量的即興,是技術,也是樂手彼此的火花
爵士樂不是菁英文化,而是生活的情感
雖然爵士樂常被認為有點「高深莫測」,需要音樂背景才能欣賞,但事實恰恰相反。爵士樂從街頭起家,從來都是屬於人民的音樂。
它唱的是失戀、失業、離鄉、奮鬥與夢想。它可以讓你在傷心時找到共鳴,在深夜中感到陪伴。它不是音樂課本上的理論,而是一種活生生的語言,是情感的出口。
它不僅被譽為「美國唯一迸發自美國本土的藝術形式」,它也是表現生活、表現情感,所有人都能輕鬆聆賞的藝術。
爵士樂的靈魂人物:那些不可不知的名字
如果你想開始聽爵士樂,可以從這些經典人物入門:
- Louis Armstrong:書包嘴(Satchmo)、號角王,爵士樂的象徵人物,以開朗的歌聲與渾厚的小號聲征服世界,經典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演唱者。
- Charlie Parker:咆勃革命者,音符如飛箭般奔馳,讓世界看見爵士樂的知性與爆發力。
- John Coltran:硬式咆勃的領頭者,以強大的演奏技巧聞名於世,更是自由爵士的開創者。
- Chet Baker:俊俏如詹姆士迪恩,吹不快而改吹慢因而創造「西岸爵士」,更因為他的聲音既柔軟又憂傷,也被戲稱為「被小號耽誤的歌手」。
- Miles Davis:爵士變革的領頭羊,從酷派到融合(Fusion)到搖滾(Rock),他的作品是一本活的爵士史。
- Herbie Hancock:上個經典爵士世代僅存的頂規爵士音樂家,1950年代就在Miles Davis的樂團出道至今持續創新的大師。

三寶爸的心頭好Top 1-Chet Baker。因為他開啟了我對爵士樂的喜好。

三寶爸個人的心頭好No. 2-Herbie Hancock,爵士樂界的變色龍
為什麼我們今天仍然需要爵士樂?
在這個快節奏、資訊爆炸的年代,爵士樂教我們「慢下來」——去傾聽,去感受,去表達。它不求完美,但求真誠;不追求一致,而擁抱多樣。
爵士樂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而這個世界,正因為每個人的「即興演出」而精彩。
結語|爵士樂,是一場關於靈魂的對話
「爵士樂是什麼?」也許沒有標準答案。但當你靜下心,放一首Chet Baker的《My Funny Valentine》,讓自己沉浸在那慵懶而迷人的旋律裡,你會明白——爵士樂,不只是音樂,而是一種活出自己的方式。
它是一場自由靈魂的即興冒險,一次又一次,用音符說出我們難以言說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