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引
有些生命,習慣在我們視線之外生長。
比如苔蘚。
它們不喧嘩,也不急於佔據什麼位置。但當我在連日細雨後走進山林,輕輕靠近,才發現這些低矮的植物,其實正以自己的節奏,緩慢而穩定地,支撐著森林的呼吸。
最近讀完羅賓・基默爾的《三千分之一的森林》,這本書讓我更願意停下腳步,去學習那些我們以為微不足道的生命。
這篇文章,想分享苔蘚教我的事,也是一封寫給森林的慢信。

她走進森林,也走進苔蘚細語的世界。
我總喜歡在春日上山,尤其是連續細雨過後。那時的山林,空氣濕潤得近乎可以握在手心,苔蘚也總是最為迷人。潮濕,讓那些不起眼的苔蘚們顯得特別鮮活,像是森林裡最小、卻也最靜默的呼吸。低下頭,一株株孢子柄像極了細長的天線,頂端掛著晶瑩的水珠,它們並不急著傳遞,而只是靜靜地回應,回應空氣、回應露水、回應比我們還要古老的森林呼吸。
那一刻,我想起羅賓・基默爾的《三千分之一的森林》。那本書告訴我,我們以為苔蘚渺小,卻不知道它們是森林隱形的根,是比樹更久遠的生命形式。它們沒有語言,也不移動,但以無聲的方式,敏銳地與世界溝通。就像人類不斷追逐的感測器、雷達、網路,苔蘚早已以自己的身體,實現了全感知的存在。
基默爾在書中說:「苔蘚是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但其實那微小的分之一,卻可能是我們最早與自然共享的語言。我讀到這句話時,心口彷彿被敲了一下。這不只是知識,而是一種提醒。我們是否還能聽懂這種語言?還能理解那種不以擁有為前提的存在方式?
有些苔蘚喜歡全日照,有些則只需要雲隙間灑落的絲絲光線。我尤其著迷於光苔,那種只在夜晚被月光或螢光點亮的苔蘚。森林裡的妖精黃金,它們不需要擁抱整片天空,只要微微一絲光就能發亮。
這樣的存在,讓我想起我們的感知,是否也能重新學會節制?學會與森林一起呼吸,而不是用語言與數字佔據一切?
苔蘚教我放慢。它們教我理解邊界層,那麼貼近地表,躺平就能讓風速降低的智慧。那不只是物理的世界,而是一種時間的哲學,一種空間的態度。它們讓森林保持濕潤、涵養水源、過濾河流。它們是看不見的水之守護者,卻沒有人為它們立碑。
我想,也許這就是苔蘚給我們的最溫柔提醒—
不是所有有價值的生命都需要被看見。
這樣想著,我把身體放低,讓呼吸貼近那潮濕的地表。這些細小的生命,在靜靜地說著話。而我願意,重新學習傾聽。

苔蘚靜靜地呼吸在潮濕的春日森林, 攝於陽明山。
長期書寫自然觀察、影像筆記與閱讀感知。喜歡用文字拾起日常微光。
歡迎追蹤我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真然|影與書之間】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