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霜問老禪師,「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憐人因為做了壞事,才會淪落不堪下場,既然如此,就讓他們自己慢慢承受罪過就好,為什麼社會上還有那麼多善心人士要幫助他們?」阿奇也說,「經典上不是有寫,今生貧苦是因為前生偷盜他人財物,婚姻不順是因為破壞他人家庭,矮小是因為訕笑不尊重師長父母或他人,既然經典都說得這樣明白,該承受的就要承受,就像陽間法律,殺人放火要坐牢付出代價是一樣的道理。」
社會上有愛心的志工、義工很多,他們助人的目的是為了讓可憐人、弱勢者從谷底爬上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把過去的失敗糊塗當警惕,不再重蹈覆轍。就像上述老太太,跌了一跤之後就會明白如何避免自己不再跌倒,也促使她進一步發善念,下一次遇見有人跌倒要懂得上前協助。有一個老人嫌孫子的屎尿布太臭,直接拎到社區的垃圾桶任其發臭,也有一個老太太把打掃的髒水倒進電梯縫隙造成電梯故障,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看在眾人眼中都是可恨之人。
可是老禪師眼中,兩位自私的老人心性長期遭受污染,幾乎到了癌末的地步卻毫無所覺,眾人生氣他們,而老禪師卻只是搖頭嘆息。每個人都是不自覺的「可憐人」,做一個善良、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就會慢慢變得不可憐,可憐與不可憐的差別在於覺察,能覺察修正自己的言行就不會再犯錯,既然一個人不再可憐,就沒有可恨能夠存在的餘地。
做公益最大好處是隨時提醒自己勤修口德,不計較、不比較、戒除習氣、降伏脾氣,凡事心寬念純。做好事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不要看見可憐人就覺得他們罪有應得,應該要讓他們有機會反省自己的行為,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給別人機會,也是幫自己理出一條寬容的康莊大道。
#自作自受
#可憐之人
#可惜之處
#自修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