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簡單經濟學》是一本屬於經典等級的經濟學書籍,特別在很多基本概念上詮釋相當完整,以下提供我個人的重點分享。
經濟學是什麼?
經濟學就是探討「資源如何分配」的學問,它說明各種經濟活動的因果關係,以及他們如何影響到有形無形資源的分配。探討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資源再不各種互相替代的用途時,會有哪些後果
價格與市場之間的關聯:看不見的手
- 價格只是在反應「資源的稀有性」,例如:海邊的別墅如果有越多人想住,價格就越貴!因為「別墅」是有限的資源,但大多數人可能會認定是「商人在炒作」
- 價格也影響生產者要去生產哪些商品、停止生產哪些商品,資源將會流向最有價值的地方
- 需要的誤解:通常價格低的時候想要更多,價格高的時候想要更少,需求大多是動態改變的過程,例如:水果或菜價
- 刻意讓價格被壓低(低於市場合理價格的供給),就會造成浪費(供給很便宜,需求自然增長),例如:全民健保(很便宜所以什麼都去看醫生,造成浪費)
工作與工資
統計真的都正確嗎?1975年收入最低的民眾,在1991年有98%的人收入上升,這是因為統計數據1975他們還剛出社會,1991後他們已有多年工作經驗,因此單從數據看到的「窮人」,很可能只是剛好在人生低收入階段的人,統計無法看出技能、經驗、工作表現
- 「富人」很可能只是在統計期間處於人生收入高峰(45歲-55歲),不見得他們都財務自由!
- 專注於瞬間的統計數據,往往會扭曲真正經濟事實,富人與窮人,很可能只是正好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端(20歲剛出社會 VS 45歲達到人生收入巔峰 )
不管法規怎麼規定,最低工資都是0,因為最低工資的規定無法讓人擁有「值得那個工資的生產力」,當雇用一個人不划算的時候,企業主寧可減少人力,因此保障工資政策,最終可能造成無競爭力的勞工失業
- 當國家設定障礙讓資本投資在本國利潤低時,反而會讓國內有錢人把資金轉往海外具更高利潤的地方,變相減少了就業機會,因為「資本」也是啟動新事業的關鍵資源
仇富的謬誤:富人花錢購買奢侈品要付出更多代價,這些代價通常也不會影響到一般人的生活,而且現在很多商品之所以能低價讓所有人買得起,通常都是在早期很貴時有富人願意先買,例如:早期的電話、電腦、手機產業,假如沒有富人購買,生產者根本不會繼續研發及生產導致最後成本降低而普及
- 真正富裕的原因,通常都是「整個社會創造更多財富」,所以每個人都變富有了,盲目地認為是有錢人剝削了自己,是完全錯誤也不理性的行為!
國家經濟:政策是否真正能對症下藥?
- 合成謬誤:政府為了保護機械產業10000個就業機會,而讓其他產業有更多賦稅,導致其他產業的裁員,最後經濟體可能喪失15000個就業機會,個體有利的調整未必對整體有利
- 零和遊戲錯誤:經濟活動通常會帶動的是整體發展,不會只讓一群人很有錢,另一群人被剝奪,例如:東南亞華人被指控偷走國家財富,但那批華人為當地創造巨大產業,更多就業機會,並讓國家富強
國際經濟
- 當一個國家富強後,它往往會購買更多東西,過程中一定會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形成一個成長循環
- 赤字或盈餘,不等於一個國家是否富強,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被帶走的「財富」大於美國,但這些財富被帶走,代表它們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就業機會與生產力
- 投資會創造一個越來越大的餅,每個人都是贏家
- 高工資迷思:美國勞工工資比印度高,但很可能美國勞工使用的設備與資源能讓他們有更高生產力,因此把整體生產力與成本比較,很可能美國的單位成本還更低
- 國際貿易並非零和遊戲,是生活在不同國家的個人進行的自願交易,如果交易能成立,表示雙方都能獲利
經濟學家的思考:
這是一個取捨的世界,而非解決方案的世界,不管怎麼取捨,都會留下一些無法被滿足的需求,經濟學探討的就是如何「取捨」,而政客則會承諾給予「解決方案」滿足我們需求(實際上是從別的地方把資源移動過來,安撫少數人,讓另外多數人買單成本)
總結:使用經濟學思考
經濟學是一種思考框架,透過這種框架去分析事情的因果關係跟可行性,我們會看到更大的藍圖。
當然,這種方式並非直覺的思考,也相當困難,但假如在人生或商業上某些重要決定,我們可以想想以上這些經濟學現象,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多一點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