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最近看了動畫《地》(日語: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故事背景設定在15世紀,當時某國主流認定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污穢的、宇宙的最低點,人類的生存目標就是為上帝奉獻一切,以虔誠換取死後能上天堂的機會。研究《地動說》的天文學者,因與主流價值觀衝突,被教會冠上異端的罪名,遭受嚴重的宗教迫害。

特權、不公平、歧視等議題雖然在現代社會仍未消失,但我仍無比慶幸自己並不生活在那樣的中世紀。否則,光是寫下這篇心得,可能就會被當成女巫綁在木樁上燒死了……(抖)
「チ」的多重寓意

片名的日文「チ」除了是「地」的讀音外,也能寫成「血」及「知」。在動畫中間穿插呈現,呼應著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題,令人讚嘆這種細膩與深意的安排。
角色的台詞不少,還常有「話中有話」的哲理暗喻。老實說,有些台詞我不完全能參透其中含義,但這並不影響整體的觀影體驗。中世紀風格的細節考究也非常吸引人,從建築、服裝到氛圍渲染都非常講究。
查了資料才知道,這部作品的原作者魚豐在24歲時就憑《地》獲得手塚治虫文化賞,是史上最年輕的得主。用精緻的畫風落實作品思考的深度,太厲害了吧!
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人的『知』

讓我印象最深刻是奧克茲這個角色。他原本是社會最底層的一員,在那個教育不普及的年代,知識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特權。他最初只想盡責本分、安穩度日,好換得死後的天堂門票。
然而一連串事件的衝擊讓奧克茲的「知」被喚醒。因眼界和知識的擴展,從懵懂狹隘逐漸被世界的美而感動,撼動了過往堅持的信念,認知到活在人世的希望。從主動提出學習認字被巴德尼嘲笑,到最終能夠與他辯論,勇敢質疑權力與知識的集中壟斷。
這段過程正好驗證了拉斐爾在被處決前所說的:「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人的『知』。」
人可以理性又感性嗎?
諾瓦克是個複雜的角色。我認為諾瓦克的存在也許是片中對二元論思維的質疑具體化的象徵。

他對上帝無比忠誠,冷靜而精準地執行教會任務,完全無法理解異端為什麼要做「無謂的反抗」。但面對拉斐爾卻一反往常的冷酷,罕見地露出憐憫和惋惜的情緒。
在家又換個面孔,變成十足的「女兒傻瓜」。也因為他表現出人性的複雜,使我無法討厭他,反而覺得這個角色很有魅力。
他也是個悲劇角色。所謂的「虔誠」、「忠誠」,到最後究竟換來了什麼?這也讓我想到皮耶司特伯爵,他終其一生追求的「真理」到底是什麼?結尾的反差讓人感到萬分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