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過銀河、拍過雲海、拍過雨瀑、拍過流星,在所有自然風景中,我覺得最難拍的是閃電。
閃電何時閃、在哪閃、閃得大、閃得小,千變萬化、無可預期,甚至還有危險性,可以稱得上是最可遇不可求的交響曲。我拍過的閃電,都是每趟旅程終點上的附贈品——夜深了,突然看到天空一閃一閃,正好自己帶了相機與腳架,才有辦法紀錄那些秒速300公里的瞬間。但更多時候,我只能感嘆:「啊!閃電!」
梅雨季是比較有機會目睹閃電風采的時節,近期恰逢季節轉換,我終於踏上首次追閃電的征途,成為一個追光者。追景是一種衝動,追那來無影去無蹤的閃電
「今天也有閃電耶,我該去追一下嗎?」週末寫完稿,已經來到晚間7點,猶豫的我問著女友。
說猶豫,是因為隔天一早又要成為敬業的職員,說動心,是因為前一夜的我選擇放棄了拍下閃電交加的機會。
「去吧!這不是你一直想拍的嗎?」
沒錯。我打開中央氣象署的即時閃電資訊,閃在宜花外海、非常猛烈;再打開Google Maps,路程大概一個半小時。好!出發吧!
週日夜晚的北宜公路有如杳無人煙的鄉間小路,耳機內播放著張震嶽的新歌《浪人的》,山澗的微風褪去了下午的悶熱和黏膩,一切都很舒暢。只不過,天空似乎不再閃爍,不知道會不會是閃電結束了?我又要錯過了嗎?
不過眼前的蜿蜒道路仍然引領我前行,如果沒看到那也罷了,畢竟以前都錯過那麼多次了,錯過這一次無傷大雅,倒是無人無車的北宜公路是很難得,好好享受也能充電。
來到坪林加油站,稍微休息的同時再看看中央氣象署的即時閃電圖,外海仍然是密密麻麻的十字記號,那天空依然黑壓壓的解釋,只能是山頭起了濃厚的大霧,這對攝影人來說,也不是個好現象。
跨上良駒,繼續一路向東前行,前進不到幾公里,突然眼前亮了一下,是測速照相嗎?不對!閃電露臉了!
儘管我知道閃電落在外海,沒想到閃亮當下,依然讓內陸的整片天空宛如白天,內心甚至一直擔心著,會不會不幸被擊落?
濃霧漸漸散去,閃電逐漸清晰,我也加大了催油門的力道,夢想中的閃電大景就在眼前了。
獨享宜花外海的追光者
當我來到北移公園的縣界公園,也就是著名的九彎十八拐的起點時,只感到瘋狂。
閃點衝上天際,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完整顆雷雨雲;閃電的範圍又很廣,從龜山島北部一路炸裂到花蓮外海,好比一個大陣仗的先鋒部隊;閃電同時很密集,不用3秒鐘,天空就會亮一次,彷彿對天抱不平的怒吼。
我架起腳架、設定好相機,沒過多久就將數不清的閃電雷劈收入袋中,腳下的蘭陽平原就是搖滾區,夜燈彷彿響應著台上搖滾巨星的螢光棒和應援燈,而我,則是在票價最便宜、最遙遠的的站立區,天地之間只有我一人一重機,靜靜獨享這一切。
叫人震撼的閃電風景,可終於追到了。
梅雨季的閃電,也是具有台灣色彩的自然風景
閃電常伴隨著強烈對流、濕熱空氣和雷雨雲的發展,而在台灣,最容易看到閃電的季節是每年5月至9月,也就是春末到夏季的雷雨旺季。這段時間午後常出現對流雷陣雨,特別在午後3點到傍晚之間,是拍攝閃電的黃金時段。
但是午後雷陣雨的閃電難拍的原因是,你可能身處雨區,而且這段時間仍然屬於白天,可以觀賞,卻無法紀錄。對我來說,這一次拍攝後覺得,或許春夏轉換的梅雨季會更適合拍攝。
因為這時候暖濕的西南季風與較冷乾的東北風在台灣附近交會,形成不上不下的「滯留鋒」,天氣不穩定、對流旺盛,不僅常常會下大雨,還會伴隨雷電,這時候的閃電就不限於午後了,入夜也可能發生,尤其是在海上。
海水保溫性很強,白天海面吸收了大量熱能,到了夜晚大氣溫度下降,但海面仍然很溫暖的情況下,就會讓海水上方的空氣繼續受熱、上升,進而形成積雨雲或雷雨雲,這也是我這次能拍到閃電的原因之一。
不過拍攝或觀賞閃電具有一定危險性,千萬不要在開闊無遮蔽的地方(如田野、海邊、山頂)停留太久,建議選擇車內、建築物旁或有避雷設施的地點拍攝。
這時候總會慶幸當初自己有好好學地球科學與地理,希望這些經驗整理有助於各位未來想看閃電時幫上忙。
在梅雨季節追閃電,我想也是個能代表台灣的自然風光特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