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來跟你說個故事,一個從早晨7點半開始,直至凌晨5點結束的,真實故事。
7:30a.m.
鬧鐘響起,小林伸手拿起手機,不是關掉鬧鐘,而是打開通知。
眼睛還未完全睜開,小林已點進 IG,刷了七則限動,看到朋友們昨晚吃的豪華聚餐,「不揪哦!」小林賭氣跳到 YouTube,隨意點開一支首頁推薦的影片,中途,小林下意識離開影片,到 LINE和信箱確認訊息,「一堆人要我做這做那,我才剛起床誒!」小林發著牢騷、盯著手機螢幕,恍了神。
他沒注意到,時間已經接近九點。
9:00a.m.
「哇!不能遲到啊,昨天已經被抓一次了!」
小林一邊刷牙,一邊聽 Spotify 根據他過去一週心情推薦的歌單,沒有選歌,沒有思考,只是按下播放,「這一個禮拜心情好憂鬱,真不曉得為什麼。」
12:00p.m.
小林一邊吃便當,一邊滑 TikTok,看貓咪攀爬架組裝、戀愛風格測驗、煎牛排教學和健身網紅日常 Vlog;但小林沒養貓,單身也許久,不自己煮飯,更別說有健身習慣了。
他打開 Shopee,準備下訂一條新充電線,卻先逛起了首頁推薦,是上週看過後還沒下單的電動牙刷、辦公椅、香氛蠟燭。
最後,小林買了香氛蠟燭,忘記訂充電線。
6:30p.m.
晚餐時間,小林打開Google Map查餐廳,地圖自動標出以住家地址為圓心,步行十分鐘以內的商家,有咖哩、小火鍋、中式麵館,全都是小林的最愛。
9:00p.m.
洗了澡,坐在床上,小林說服自己要放下手機,打算靜一靜。手機在震動,是 Instagram 通知他朋友發了一則限時,點開來看,沒什麼,只是朋友在餐廳的自拍,但他下意識地滑起了Reels,就這樣一路滑到凌晨。
他最後看的是一檔關於「如何改變人生」的深夜直播。主播說,想要對生活有所掌控,你得少滑手機。小林在留言區打下一行字:「確實。」但沒發出去,因為同時間 TikTok跳出通知:「失眠的 5 個心理學原因,你中了幾個?」
5:00a.m.
小林終於把手機關上。他躺在床上,很累,非常累,眼睛酸澀,腰背疼痛,頭腦發昏,小林早就想睡了,只是他,停不下來。
7:30a.m.
鬧鐘準時響起……
在你我周遭,有多少個小林,脫離了現實世界,活在演算法的虛擬中,
成為為科技公司提供數據原料的,一個運算節點。
他的每一次滑動、每一刻停留、每一瞬點擊,
都被完整記錄、被學習、被販賣。
小林不是沒有自制力的個案,使用者成癮與依賴,是科技公司最想看到的結果,
更是機器學習透過演算法盡力達到的目標!
為甚麼GOOGLE、IG那麼好用卻是免費的?
科技公司推出許多數位工具與服務,免費供我們使用,看似方便,卻不免令人好奇,他們靠什麼賺錢。
原來,他們不賣服務,賣的是演算法。使用者的一舉一動被演算法精準紀錄並分析,演算法對使用者的個人資訊瞭若指掌,以此吸引廣告商付巨額費用精準投放廣告。也就是說,企業免費提供的數位服務,實則是一項投資,目標是累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數據,稱為「行為剩餘」,我們不只是使用者,更是被販賣的商品。
累積愈多使用者數據,預測愈準確,廣告價格愈高,當預測不夠用了,就操控吧!
作為商品,我們犧牲掉了什麼?
我們犧牲的,遠不只是時間而已
我們以為自己在使用免費的數位服務,事實上,是這些服務在使用我們。
當活生生的個人被拆解成行為數據,成為商品,注定將失去一些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東西。
我們犧牲了時間。應是屬於我們的片刻空白,變成科技公司用來賺錢的廣告曝光時段。
我們犧牲了專注。注意力不斷被打擾與引導,跳出的通知、推薦的影片、無盡的卷軸,讓我們的思緒永遠無法回歸自我。
我們犧牲了真實的感受。在通訊介面的設計下,我們越來越像預測模型裡的平均值,習慣用表情符號取代真誠的交流。
我們也犧牲了自由選擇的能力。我們只能看到被推薦的內容、只能聽見被演算法排序的音樂,演算法,決定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使用免費服務絕不是沒有成本,這些看似便利的服務,極其巧妙且隱微的使我們「自願」交出對生活的掌控權,甚至對生命的自主權。這些,沒有一樣會在使用者條款裡明白列出。它們不是你勾選「同意」的條款,卻是你實際默默交出去的自己。
這些犧牲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在每天、每小時、每一次的點擊時,無聲無息地發生。
機器學習,學了什麼?
數位資本主義最危險的,不是演算法的精密,而是我們的無感。
演算法的目標很容易理解:「讓使用者盡可能長時間地黏在網上,與盡可能多的人互動。」
所以我們要問的是,演算法如何實現目標?
機器學習一旦了解到「能引起強烈情緒的內容傳播快速」,即會提高極端言論與爭議內容的觸擊率,因為這能讓使用者直覺性分享出去,製造輿論,引起廣大迴響。
從這點說明,我們不難想見如陰謀論、政治極化、社會分化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等現代社會議題,皆有惡意的演算法在背後推波助瀾。
機器學習是為了達成目標,才不論手段是否人性、是否道德。
別再問GPT想不想統治世界了,因為我們已經確實失去對社群媒體演算法的監督,從個人的成癮,到社會的淪陷,顯示出演算法已凌駕於人類社會,正在形塑新的世界樣貌,一個我們並不期待的樣貌。
科技是工具,但,是誰的工具?
筆者認為現實中沒有所謂的自我介紹,交朋友、面試以及演說時,我們在做的,是「自我推銷」;同理,科技公司在產品發布會做的不是介紹產品,而是推銷。
他們說資訊自由、連結世界、數位賦能——聽起來多麼進步、多麼理想。 但他們沒說的是:這些工具的設計,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我們的福祉,而是為了盈利。
演算法不是中立的,它是為了最大化停留時間而生;介面不是無辜的,它是為了強化依賴與消費而設計。
當用戶焦慮、上癮、失眠、厭世,他們說那是使用者的問題,不是產品的問題;當假訊息擴散、仇恨煽動、社會撕裂,他們說自己只是平台,不負內容之責; 但當點擊率飆升、廣告收入創高,他們卻欣然收下紅利。這不是科技進步的代價,這是企業選擇性的忽視。
科技是工具,但早已不是為了使用者服務。
我們如何自救?
(在此先簡單介紹,未來將詳細分享筆者的作法與心得)
保持意識
學習數位資本主義相關知識,了解自身的使用行為如何被設計,必要時選擇真正為使用者著想的平台、服務。(未來或許會分享)
創造空間與時間
規定斷網時段,從根源阻絕被演算法設計的機會;眼睛離開手機介面,走出門,透過真實感官認識世界
主動瀏覽
有想了解的資訊、想觀看的內容,再到搜尋框輸入,減少被動刷新、重整頁面的次數,拒絕漫無目的的向下無止盡地滑
集體覺醒
以上三點是個人層級的行動,想要現狀有所改變,還是需要集體力量,讓科技企業不得不有所改善,或迫使政府從政策面下手規範
結語
筆者想透過此文章指認數位資本主義現象給各位認識,我不反科技,我反對的是不為公共利益服務,只圖利少數人的寡頭科技。
科技不會消失,只會愈來愈聰明;社群媒體不會消失,只會愈來愈氾濫。我們抵擋不了來勢洶洶的洪流,但我們能選擇,用什麼姿態去面對它。
不是敵視,而是清醒;不是遠離,而是不被牽著走。
如果你不學習怎麼用科技,科技將先學會怎麼用你。
歡迎留言交流,還請多多指教,感謝看到最後的你,期待聽到你的心得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