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小百科》第三章-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四、菩薩道之因果與修行次第

1. 菩薩之因

菩薩道的發起與成就,依於以下根本因緣:

  • 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成佛之種子。《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念菩提心,具足無量功德。
  • 信願行:深信三寶清淨,發願度盡眾生,力行六度與十善,貫徹修行始終。
  • 依善知識:善知識如舟師,指引正道,助行者遠離歧途,速證菩提。
  • 淨業三福:
    •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奠定世間淨業之基。
    •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成就戒行清淨。
    •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趣向出世菩提。
raw-image


2. 凡夫轉聖五階

凡夫依循淨業三福與菩薩行,逐步轉凡成聖,經歷以下五階段:

  1. 信解行(外凡):深信佛法,理解因果,修十善與念佛,種下菩提之因。
  2. 發心菩薩: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受三皈戒,發起菩提心。
  3. 賢位(資糧位、加行位):精進修六度、持戒、念佛,積聚福慧資糧,淨化三業。
  4. 初地菩薩:破我執,證真如法性,深入讀誦大乘經典,廣行利他。
  5. 十地至佛果:歷十地修行,福智圓滿,成就佛陀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究竟成佛。

3. 菩薩行與因果

  • 因:發菩提心,修十善與三福,念佛度生,廣行六度,積聚無量功德。
  • 果:證清淨智慧,斷盡無明,成就無上佛果,永度眾生。

4. 轉凡成聖三大因

凡夫欲轉聖位,須依三大因緣:

  1. 深信因果:依《十善業道經》,信善有善報,惡有惡果,謹慎三業,斷惡修善。
  2. 發菩提心:依《華嚴經》,發願成佛度生,一念清淨,具足佛因。
  3. 持佛名、行六度:依《無量壽經》,念佛持戒布施,貫穿修行,速證菩提。

五、修行總論:從十善三福至念佛成佛

宇宙浩瀚,眾生無邊。輪迴六道,皆由一念心起。凡夫與菩薩,僅在迷悟一線之間。凡夫迷於無明,逐境造業,隨業流轉,如盲龜浮木,無有出期;而菩薩覺悟因果,發心利他,以大悲為舟,以般若為帆,橫渡苦海,趣向菩提。《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由是可知,修行首在破迷開悟,轉識成智,念念覺察,步步安穩。

1. 十善業道:修行之根,三業清淨

萬法唯心,業由心造,果隨業轉。《十善業道經》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故三業(身口意)不淨,則流轉六道;三業清淨,方能趣入解脫。

十善業道(不殺、不偷、不淫,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貪、不瞋、不癡)即是對治十惡之道,為成佛之根本:

  • 身善三業:止惡行善,培養慈悲。
  • 口善四業:謹言慎語,化解是非。
  • 意善三業:轉念成德,淨化心源。

正如《華嚴經》所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行者於日常生活中,當以此為戒,守心如守城,舉心動念皆照見自心,如是修行,乃真實行佛道也。

2. 淨業三福:三世諸佛共修之因

《觀無量壽佛經》明示:此三福者,為淨業正因。三福如階梯,次第提升,由世間福報至出世菩提,乃成佛之根本行持:

(1)第一福:世間淨業

  • 內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 意義:立足人倫,端正行為,廣積福德,乃人道、天道之所依。
  • 實踐:行者當孝順親長、敬師重道,慈心護生,不與眾生結怨,於生活中時時守十善,即是修行初門。
  • 譬喻:如大地之土,萬物皆依以生,無此根本,道業難成。

(2)第二福:戒行淨業

  • 內容:受持三皈(皈依佛、法、僧),具足眾戒,淨化三業。
  • 意義:戒為無上菩提本,制心一處,清淨自現,遠離顛倒妄行。
  • 實踐:行者當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十善,漸進菩薩戒,持戒不懈,則身口意自然如法,福慧雙修。
  • 譬喻:如城郭之牆,護持正道不失,防外邪不入。

(3)第三福:菩提淨業

  • 內容: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導眾生。
  • 意義:轉小善為大行,從利己入利他,由福業升為菩薩行。
  • 實踐:行者當發四弘誓願,深信三世因果不虛,恆誦大乘經典(如《華嚴》《法華》《無量壽經》),勸導同行,度化有情,廣修六度萬行。
  • 譬喻:如樹之根深,枝葉方茂;菩提心發,佛果自成。

3. 念佛貫穿:總持萬行,直入佛道

念佛一行,總攝三福、十善萬行。《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故行者雖修十善三福,若不念佛,則難以仗佛願力往生淨土;反之,若以信願持名,則雖根機鈍劣,亦可蒙佛接引。

  • 持名念佛: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含攝無量功德,念念相續,心口一如,正念現前。
  • 實踐方式:每日早晚課誦、行住坐臥持名,持珠計數,攝心念佛,或觀想佛像,與佛心心相應。
  • 結果利益:《無量壽經》說:若人念佛,現世獲福,臨終佛來接引,生極樂國,得不退轉,速證佛果。

結語:從人天至佛果,一路皆具正因

修行如築高樓,十善為地基,三福為樑柱,念佛為頂蓋。若人願斷惡修善、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則雖凡夫之身,亦可成佛之果。《印光大師文鈔》云:仗自力修行,如登階上樓;仗佛力往生,如乘電梯直上。

是故: 行者修十善,斷惡並行善; 三福培菩提,願心日增添。 念佛為正念,貫徹始與終; 一心歸淨土,凡夫證佛宗。

六、法界總層次結構表(由凡夫至佛)

一、六道輪迴(凡夫眾生境界)

raw-image

二、十法界(依心境轉化|凡聖不二)

raw-image

三、菩薩修行五十二位階(依《華嚴經》)

raw-image

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化生佛國)

raw-image

七、結論:從凡夫到佛果,一條由心而起的解脫之道

佛教宇宙觀並非僅是形而上的存在架構,更是一幅描繪眾生內在心性演化的修行地圖。從六道輪迴的沉淪苦海,到十法界的心境覺照,再進而踏上菩薩五十二位階的廣大道途,最終證得佛之三身、安住於一真法界,這是一條由凡入聖、由迷入悟的生命旅程。

其中,極樂世界如同慈悲之舟,為十方眾生開啟一條帶業往生、直入菩提的捷徑。以阿彌陀佛本願為依,以信願持名為行,無論根機利鈍,皆得超越輪迴苦海,直趣佛道究竟。

一切法界皆由心現,心若清淨,法界亦淨。真如自性不增不減,若能於當下明心見性,則處處是淨土,念念成佛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覺行の靜心創作
48會員
187內容數
「覺行」——覺悟而行。 喜歡用簡單的話,說深的理; 像一筆勾勒,畫出複雜中的秩序。 細節是我眼中的光,結構是心裡的靜, 文章是圖,也是一場心的對話。 我把佛法放進生活,讓故事說話, 讓智慧在日常裡發芽。 而與AI的對話,是另一場修行。 我相信,真正的溝通,不止於語言,共同走向覺醒的路上。
覺行の靜心創作的其他內容
2025/05/21
二、修行功德 本節深入探討十善業及其相關法門(如六度、四攝、三十七道品)在修行中的功德,闡明其如何支撐從人天乘至菩薩道的進展,並最終成就佛果。以下按層次逐一分析,展現各法門的殊勝與相輔相成之妙。 1. 十善業功德 基礎:十善業如廣袤大地,承載一切修行法門,從人天福報到菩薩道,皆以此為根基。《十
Thumbnail
2025/05/21
二、修行功德 本節深入探討十善業及其相關法門(如六度、四攝、三十七道品)在修行中的功德,闡明其如何支撐從人天乘至菩薩道的進展,並最終成就佛果。以下按層次逐一分析,展現各法門的殊勝與相輔相成之妙。 1. 十善業功德 基礎:十善業如廣袤大地,承載一切修行法門,從人天福報到菩薩道,皆以此為根基。《十
Thumbnail
2025/05/21
第三章:從十善業道經到菩薩修持淨業三福 在佛法浩瀚的經藏中,《十善業道經》如一盞明燈,照亮善惡果報的根本法則,揭示十惡為地獄之因,十善為人天之基的真理。佛陀慈悲開示,欲脫離三惡道之苦,必須從身、口、意三業淨化入手,以十善業道為基礎,培養慈悲正直、清淨柔和的品德,進而奠定修行之基石。 然而,十善業
Thumbnail
2025/05/21
第三章:從十善業道經到菩薩修持淨業三福 在佛法浩瀚的經藏中,《十善業道經》如一盞明燈,照亮善惡果報的根本法則,揭示十惡為地獄之因,十善為人天之基的真理。佛陀慈悲開示,欲脫離三惡道之苦,必須從身、口、意三業淨化入手,以十善業道為基礎,培養慈悲正直、清淨柔和的品德,進而奠定修行之基石。 然而,十善業
Thumbnail
2025/05/07
生活應用篇 在日常生活中,因果關係無處不在。每個選擇、行為與心態,都會引發相應的結果。無論是人際誤解還是工作壓力,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往往源自過去的行為、心態與業力的累積。掌握因果的智慧,我們能洞悉問題根源,並找到化解困境的出路。接下來,我將示範如何用因果分析解答問題。
Thumbnail
2025/05/07
生活應用篇 在日常生活中,因果關係無處不在。每個選擇、行為與心態,都會引發相應的結果。無論是人際誤解還是工作壓力,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往往源自過去的行為、心態與業力的累積。掌握因果的智慧,我們能洞悉問題根源,並找到化解困境的出路。接下來,我將示範如何用因果分析解答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修無上的佛道、修菩薩道有五種相。根據《莊嚴經論》舉出菩薩的五種相:第一、「憐憫相」菩薩以慈悲菩提之心,憫念一切的眾生,廣行方便,饒益攝受。學佛修行要以慈悲心的動機,常念眾生的痛苦,發心願消除眾生的痛苦,甚至願代眾生受苦。第二、「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這一切的佛法或深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