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曬書店,聽到曾待過「或者書店」的前輩分享,提到一個被「或者書店」改變人生選擇的實際案例,我在思考著,書店除了販售書籍的商業本質外,是否可以主動作些什麼,來創造些對於他人際遇的影響力。
不過說來也妙,反而在小雜工開書店前,比較常在作可能會生出影響力的行動,從帶著學生作地方刊物到走入學校當講課老師,參與的人有沒有改變什麼我不確定,但自己的確,因此創造出一條自己意想不到的人生軌跡,甚至還開了書店。
所以小雜工雖然常喊著書店的本質是商業,但還是很常被想要創造正向影響力的期待給糾結著,相信有部分書店老闆也有過類似心情。而在松年大學的場合上,也跟阿公阿嬤提到,每個人自己周邊的書店,或許都可成為家中小孩喜歡上閱讀的契機,所以支持書店,也是在支持能提供小朋友,甚至大人閱讀場域的書店,持續存在的機會。
所以我相信,書店不會影響所有人,但總會有那麼一兩個契機,改變某些生命前進的軌跡,而來書店走逛的人們,在乎的也不一定是那一兩本書的折扣,而是能在書店獲得到些什麼啟發或靈感,甚至感動而因此愉悅。
所以,傳說中,一個有溫度的書店,就是立基在這樣的契機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