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 我不是營養師 伊森在 IG 限動回答大家關於顯化的問題,覺得很有幫助會想要複習,且我自己又是一個比較需要用文字整理 & 複習內容的人,所以想將這些 QA 寫成筆記。
結果我文章還沒打完,伊森也發了一篇重點整理XD
以下是學習顯化的四個步驟,詳細內容可以參考 IG 原文:
Q:顯化的基礎入門可以怎麼開始呢?
學會顯化的四步驟:
▌步驟一:先區分成功的顯化和沒有成功的顯化之間的差異。
▌步驟二:寫日記
▌步驟三:畫出顯化光譜
✔️ 「只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就是清晰明確的意圖
▌步驟四:增加閱讀
因為書是一個經過系統化的內容,看零散文章效果有限:
- 《天賦的力量 》《感覺是秘密 》— Neville G.
- 《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 》— Robert S.
- 《從內在創造豐盛 》— Abiola Abrams
- 《未來預演 》— Joe Dispenza, DC
- 《神經可塑性 》— Nicole Vignola
Q:顯化的可以改變別人的想法嗎?
顯化到底可不可以改變別人的想法呢?在顯化的原則裡,只跟自己有關。其他你看到的人事物,都只是來印證你現在的想法、跟你渴望的某樣東西。
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一直想要改變別人的想法,就是當你的渴望跟其他人來綁定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失去這個顯化的力量。
比如說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是必須透過別人的行為來改變的話呢,其實就已經失去顯化的力量了。
這邊我舉個例子,之前有個媽媽來跟我說,她希望她的兒子表現可以好一點、可以成績變好,很多很多很多媽媽對他的期待。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會發現,她想要的東西已經跟她兒子綁定在一起了,所以只要她兒子做出來的東西不符合她的期待,她就一直顯化失敗。
這樣就代表,這個顯化的過程你會一直無法控制這個結果,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其實對這個媽媽本人而言,她可以發現的是:第一,這個顯化的過程跟她的兒子綁定了,那這個兒子就是剛剛講的,步驟三顯化光譜的「物質層」這邊,我們就會在一對一聊的時候,可能就會聊到物質層是最不可靠的;第二,她綁定的東西是兒子的表現,所以她也會發現自己顯化的成功跟失敗完全都是在一個自己不可控的範圍當中,所以就會發現這也是屬於「物質層」就會不可靠喔。
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比如說她寫日記、或是跟我對談的過程中,去發現她真正渴望的那個東西,有什麼東西是我自己可以控制的,又或者是真正渴望的東西其實都不是這兩個(兒子的表現 & 自己想控制的東西)。這個機率非常非常的高。因為我和那個媽媽對話的過程,其實就有發現這個(兒子的表現)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她在顧著別的東西。一對一討論時就在解開這個綁定,回收自己的力量。
顯化失敗原因:顯化過程中綁定不可控因素,例如兒子的表現,導致結果不可靠。建議透過日記或對話探索真正渴望。
Q:想要顯化完美的體態
想要完美的體態呢,其實我會建議你回到步驟二,你寫一下日記。
或是將你對體態這件事情問的問題,可能可以再更精確一點。
例如:完美的體態指的是什麼?
公斤數?體脂數?線條?別人的眼神?自信?......等等。
提出曖昧的渴望就會得到曖昧的答案。
因此很多書都提到要有「清晰明確」的意圖,還有更加細微的環節。
Q:佛法是不是在講顯化呢?
因為我在這兩年看了非常非常多的書,我發現其實佛法跟大多數的宗教,還有所謂的新時代 new age 的內容,還有所謂的腦科學、宇宙,跟所有跟命理(紫微斗數、占星)有關。講來講去,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情。
那裡面這些其實可以會打開非常非常多,因為他們的切角跟探索的範圍都不太一樣。可是都在講同一個源頭啦。意思就是說,顯化只是這些所有命理啊,或是說我剛剛講這些東西的其中一個路徑而已。
所以你說佛法是不是在講顯化呢?我覺得是也可以不是。要看你指的到底是佛法中的哪一個範圍,比如說是哪一個經文的經典,或是它裡面的哪一個故事,我才會辦法知道它到底是不是在講顯化。
但是對我而言呢,就是所有的東西都在指向同一件事啦。
佛法與顯化:顯化是宗教、新時代思想、命理等的表現形式之一,需具體分析佛法的範疇才能判斷其是否涉及顯化。
Q:想要顯化不會為金錢煩惱的人生
這個問題也非常的經典,就是大家都會對金錢有煩惱。所以這裡又回到步驟二,你要寫日記,尤其是跟金錢有關的日記,包括你記帳軟體裡面寫的東西喔。
「想要顯化不會為金錢煩惱的人生」這句話,其實你會發現你已經跟「把金錢跟煩惱」這兩個綁在一起了。你的金錢等於你的煩惱。所以錢多你也會煩惱、錢少也會煩惱。對我而言如果,要只求回答這個問題的話,你現在就可以不會為金錢煩惱,只是你要還是不要而已。
這邊我們就可以延伸一下,看看如何「問對問題」。這邊舉例幾個常見大家在問金錢有關的問題:
第一個:把錢綁定了自我價值。
當他金錢跟自己的自我價值綁定在一起了,所以錢變少他就會覺得自己有點損失,或者是等於我不值得。那錢變多,當然就會覺得自我感覺良好。你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呢?
第二個:錢跟變成了你的渴望的某一個前提。
比如說,其實你真的要的那個不是錢,但是你要的那個東西,必須透過金錢來獲得。也就是說,其實你真正想要的不是錢。
第三種:錢變成另外一種不幸的前提。
金錢困擾:金錢與煩惱綁定,可能源於自我價值、渴望的前提或不幸的前提。建議透過日記和記帳軟體重新審視金錢問題。
Q:很努力在改變信念,信念似乎很難扭轉。顯化不出想要的信念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也非常好。代表你已經有在進行你自己的步驟了,才會卡在信念這個問題。但是我必須很直球的回答你,你應該專注在你的渴望,而不是那個信念本身。因為在意識所到之處,那個東西就會放大跟顯現。所以如果你一直專注在你認為某一個不好的信念的話,它就會一直放大。
對你而言,現在反而是不要去管這個信念的問題。到底是信念好還是信念不好都不重要,而是你真正渴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不然你就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你的信念本身,那你放大就是信念,不論它還是好還是壞,結果都跟你的渴望沒有關係。
比如說我舉個例子,如果我現在告訴你說「今天晚上不要吃薯條」,那其實意識是不會分辨到底可以吃還是不可以吃,它只會發現薯條這個東西。
所以這邊你可以留一個概念:就是在去了解你寫的日記的過程中呢,我們會把所有的形容詞刪掉,只剩下名詞你就會發現你渴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
信念與渴望:專注於渴望本身,而非信念。意識所到之處,該物就會放大顯化。避免因過度關注信念而放大其影響,偏離真正目標。當你認為有問題,當你專注在方法,方法也會出現。
Q:顯化可以得到什麼?
這個問題非常的有趣,就我的理解,可能是比較想知道顯化的前後的差別、學會顯化跟學會顯化之後有什麼不一樣。那我自己的感覺跟我收到的回饋,我覺得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個就是,他的自由度會打開非常非常多。
比如說原本會覺得某些事情做起來非常的不順心,或是有很多掣肘的可能原因,可能是人、可能是事件。那學會顯化之後他會覺得比較舒暢、比較清爽,比較能大口呼吸的感覺。
第二,內心會比較平靜。
比如說對某些事情的期待啊,更能感覺到比較單純的喜悅跟快樂。
再來就是最重要的地方,生產力的部分。
如果大家比較關心的話,會覺得學完顯化之後會覺得自己的表現比較好,然後會覺得事半功倍,也會有一種做少得多的感覺。本來會覺得好像很辛苦的部分,其實一下子就做完了。
Q:想問如何顯化每月月收入30萬,謝謝
這個問題非常的經典,就是大家都會把自己的問題具象化,或是說更精確有數字之後呢,可能就會來問我這個問題。那他裡面其實牽涉到非常非常多我會再繼續追問的 detail。
這邊是限時動態的提問,所以我給一個比較標準版的答案(沒有辦法考慮到個人的細節~)
第一呢,你要去規劃、去想像
你要在今天起床後馬上開始,一個 24小時、7天、1個禮拜、365天維持一個月收入30萬的人,他會做哪些事情呢?他會買什麼東西?他會去考慮哪些地方來分配自己的財務狀況?或者是他有什麼樣的跟別人相處的原則?他會怎麼跟伴侶相處?跟家人、跟同事、跟任何一個路過遇到的人相處?他怎麼吃飯、怎麼喝水、怎麼看電視、看哪些節目?
也就是你要把自己當成,你就是30萬月收入的人,會做哪些事情?感覺怎麼樣?為什麼會這麼做?覺得心情如何?
那這個過程當中就會是你要找的。
好,那接下來你可能就會來問我第二個問題:我怎麼會知道呢?
這就是你顯化不出來的原因。因為你不知道嘛。
所以在顯化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去討論的一件事情就是「想像力」。你如果自己看網路上的資料,或是你看過書的話,應該都會知道有個叫做「夢想版」,或是「具現化的這個過程」。
我覺得套用就是芙莉蓮動漫裡有講過的一句話:「在魔法的世界中,無法想像的事物就無法實現」。魔法也是一個想像的世界,顯化其實也是。你沒辦法去做到一個你想像不出來的東西。
所以對你而言,現在這個問題就是你要去觀察月收入30萬的人,他們在幹嘛?這樣就可以了。比如說你可以去看一些雜誌啊,一些其他你可能可以就近知道的內容、訪談,先這樣開始吧!看看他們有這樣子的收入的人,他們通常有什麼樣的生活習慣呢?那你做得到嗎?
這個就會是你的起手式。
看完這些筆記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留言告訴我喔~
祝福所有正在努力過人生的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