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你考完試以後,老師告訴你,老師可以馬上告訴你考幾分,但無法改變結果;或者是,你得等幾天才會知道結果。
多數人會選馬上知道成績,因為我們有一種天生的傾向——我們會想預先知道會發生什麼。心理學稱之為「非工具性資訊尋求」(non-instrumental information-seeking),就是即使不能改變未來,也會想先知道結果。而且,科學家們發現,不只是靈長類,鳥類、齧齒類也都會想先知道。
但是,魚也一樣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英國與葡萄牙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試,可以先知道結果的時候,金魚(Carassius auratus)會不會偏好「先知道結果」的選項?
他們測試了8條金魚,在實驗中,當金魚游到一個區域時,實驗就會啟動;然後,如果金魚游到「Info 區」,他們就會看到兩個不同的圖形的其中之一。這兩個圖形,其中一個表示等一下就有飼料、另一個則表示等一下什麼都沒有。
但是,如果金魚游到「NoInfo 區」,他們就會看到隨機展示的圖片,不管是什麼圖片,都與有沒有飼料無關。
不過,兩邊獲得飼料的整體機率都是 50%,但是只有 Info 區會「提前透露答案」。
實驗持續 45 天,每隻金魚每天測兩次,前15天主要是讓金魚習慣測試的條件以及辨認那些圖形,後面的30天才正式進行測試,統計金魚會不會到後來特別偏愛去提前知道答案的「Info 區」。
結果如何呢?
令人驚訝的是,金魚在長時間選擇後,並沒有顯示對Info 區的偏好。牠們對兩邊都一樣冷淡(或者說,都一樣感興趣)。(金魚的OS:只要有東西吃沒差啦!)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會不會金魚很笨,什麼都不懂呢?畢竟不是有個說法說:金魚沒有記憶嗎?
事實上,研究團隊發現,金魚看得懂圖的!當牠們看到「有飼料」的圖的時候,就會待在餵食口附近等待;若是看到「沒得吃」的圖的時候,就會游走,甚至出現類似逃避的行為!至於對無法預測的圖形的反應,則呈現中間反應。
也就是說,金魚有認知能力、也有辨識能力,只是沒有資訊偏好。(附帶一句話:金魚可不是沒有記憶的生物)
過去的許多研究顯示,猴子、鳥類(如椋鳥)、老鼠等動物會主動選擇能「先知道結果」的選項,即使那選項給的獎勵比較少。
以椋鳥來說,為了得到那個「預知」,椋鳥甚至會選擇只給 5% 食物、但有預告訊號的選項,而放棄 50% 食物但沒預告的選項!
這表示牠們認為「知道」本身有價值,甚至願意犧牲實際獎勵來換取資訊。
但金魚不同。研究團隊認為,這顯示「先知道結果」這種好奇心,可能不是所有動物都有;而是某些物種在演化上,發展出這種「為了減少不確定性而追求資訊」的能力。
這個研究結果,也挑戰了一種常見假設。很多人認為「所有動物都會因為條件反射而喜歡好消息,進而偏好有資訊的選項。」
但金魚的表現顯示,即使牠們知道「有飼料」比「沒得吃」好,也不會因此選擇 Info 區。這意味著,金魚對「結果預告」沒有特別偏好;也就是說,好消息並不會形成足夠的誘因去改變牠們的行為模式。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資訊偏好不只是基本制約學習的副產物,而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不確定性感知能力」。
為什麼金魚沒有資訊偏好?
研究團隊認為,可能金魚的大腦不像哺乳類或鳥類,有發達的處理「預測未來」與「好奇心」的神經迴路;
也有可能是因為金魚屬於吸食型覓食者,通常不用在環境中評估「是否要等一下有食物」,所以不需要提前知道結果;
再者,在自然環境中,提早知道結果可能對金魚的生存沒有幫助,因此沒必要演化出這種偏好。
可能是因為我們喜歡「預知」,所以我們會選擇先知道事情的結果。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那些算命的網站在臉書上歷久不衰的原因。但對金魚來說,「既然先知道也不能改變什麼,那幹嘛知道?」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不要把人類的想法投射到所有動物身上。另外,不同物種在演化與生態環境中,對「資訊」的價值認知可能截然不同。
好奇心,或者想要預知未來的想法,可能是某些高等動物才擁有的「奢侈品」。
這個研究讓我想到之前發生在我的課堂上的一件事。我在學校的moodle上設定了小考給學生當作業,但是因為對新系統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沒有設定讓同學考完以後可以馬上看到自己寫對寫錯以及得分。
但是,因為我希望同學們能認真的寫作業,所以我設定前一個作業要60%,下一個作業才會開啟。每個作業可以寫兩次到三次,系統會取最高分為得分。
沒想到,有一個同學就因為看不到得分,所以只寫了一次就不寫了。結果,等到小考的期限到了,他沒有拿到60%,於是他就開始來抱怨,說我「不公平」。
當時我覺得很好笑...我如果對他特別好才叫做不公平好嗎?而且,其他的同學也都看不到測驗結果,但是他們為了不讓成績受到影響,所以他們都會盡量寫。
現在想想,那位同學的行為正好反映了人類在「資訊焦慮」和「實際動機」之間的平衡出現了問題。對一般同學來說,「資訊不透明」是個小困擾,但不會阻止他們行動。他們的行為受實際目標(通過測驗)驅動,而不是被「好奇心」支配。
至於那位同學呢?因為看不到分數,他覺得焦慮、不安,甚至覺得「不公平」,最後選擇放棄。這代表對他來說,「知道」比「結果本身」還重要,當資訊缺席時,他寧可不參加,或表達抗議。
這種行為特徵,和那些偏好「非工具性資訊」的動物相似。他不是基於「怎樣做對自己最有利」而行動,而是受到「資訊焦慮」的強烈影響。這反映出人類對資訊的需求,有時候會超越實際利益的考量,這是一種心理驅力,但並不是所有人都一樣強烈。
那位同學可能想過:「我到底差幾分?還需要努力嗎?如果再寫一次,我會不會白寫了?」
當缺乏即時回饋,他的焦慮無法被解消,就會轉化為「不公平」的指控。他把「我不知道」這件事,歸咎於老師的設計,認為是老師造成他的困境,而不是自己沒有再去嘗試;因為承認自己有問題(不願意多做一兩次),會傷害自己的自尊心。於是,他就直接說是老師(我)的問題,說我「不公平」...但是如果我真的對他比較好,那才是不公平吧?
不管怎麼說,回頭去看金魚的研究,我在想,算命這種事,可能金魚不會感興趣。畢竟算命就是預知未來,但是連預知食物這麼重要的事情牠們都不在乎了,那還算什麼命呢?
不過,金魚其實是馴化物種。不知道用牠們的野生祖先銀鯽(Carassius gibelio)來測試,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畢竟馴化可以改變生物的很多面向的。
參考文獻:
Ajuwon, V., Monteiro, T., Walton, M. E., & Kacelnik, A. (2025). Do goldfish like to be informed?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92: 20242842.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4.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