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害也能改變基因表現?水稻的「三折肱方為良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我們想到作物適應環境,通常會想到基因突變或人工育種,但有沒有可能,不改變基因序列,就能讓作物獲得新的適應能力?最近一篇發表於《Cell》期刊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水稻在經歷多代冷害後,可以透過DNA甲基化的改變,獲得並傳遞耐冷的技能。

這種現象不只挑戰了傳統的遺傳學觀念,還讓我們重新思考表觀遺傳(epigenetics)在作物適應性演化中的角色。

水稻原產於熱帶亞洲,對低溫特別敏感,尤其若在開花期遇到冷害,會嚴重影響結實率。但是,數千年、萬年來,也發展出了比較耐冷的稉稻。


因此,研究團隊想問一個問題:

能不能透過環境壓力(冷害)來誘發水稻本身的表觀遺傳變化,進而產生耐冷性?而這種變化能否穩定遺傳?

為了要進行這個實驗,研究團隊選取了一個對冷害特別敏感的水稻品系「KD8」做為材料,進行以下實驗:

他們在每一代的水稻處於「減數分裂期」(特別敏感的生殖階段),都給予冷害處理。然後,選出結實率最高的植株繼續繁殖。

這樣處理過三代後,他們發現水稻的耐冷性顯著提升,並且即使不再進行冷害處理,這種耐冷性還是可以穩定傳給後代。

接著,當然就是要找出耐冷背後的分子機制囉!首先他們進行了基因體比對,將新品系與祖先一起比較。結果發現,耐冷系與原品系的基因序列幾乎完全一致,所以新品系的耐冷並不是來自基因突變。

然後,他們分析DNA甲基化(methylation)的變化。他們發現,有一個名為ACT1的基因在耐冷品系中上游區域的一段37 bp序列(位置大約在從轉錄起始點開始往上第1549到第1513個鹼基)出現了顯著的DNA去甲基化。

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這種低甲基化讓ACT1在冷害下仍能持續表現,而一般高甲基化的品系在冷害下ACT1會被關閉。

為了要確認ACT1的確就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研究團隊使用DNA甲基化編輯技術(SunTag系統),將原本敏感品系KD8的ACT1基因的啟動子區域給去甲基化,結果發現耐冷性提升。

反過來,當他們把耐冷系的ACT1基因的啟動子區域給重新甲基化,耐冷性就消失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分析了中國各地的水稻品系,發現高緯度地區的耐冷品系,大多帶有ACT1低甲基化,低緯度則多為高甲基化型。

ACT1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ACT1是一種阿拉伯半乳聚醣蛋白(AGP1),它是一種細胞外結構蛋白,能夠結合鈣離子,可能參與冷害訊號的感受與傳遞。

那麼,誰負責控制ACT1的甲基化呢?

他們檢查了許多DNA甲基轉移酶在冷害處理下的表現。

結果發現,在冷害處理下,MET1b(DNA甲基轉移酶1b)與CMT3(CHG甲基轉移酶)的表現量都顯著下降。這意味著冷害可能抑制了這些酶的活性,使得ACT1的甲基化無法維持,進而導致去甲基化的發生。

接著,他們使用RNA干擾技術(RNAi)針對MET1bCMT3進行基因沉默。

結果發現,只有在MET1b被沉默時,ACT1的甲基化模式才會與耐冷品系中的甲基化變化高度相似,尤其在那一段37 bp區域。而且這種甲基化變化不是隨機的,而是定位且一致發生在ACT1啟動子上游的特定位點。

他們也檢查了是否有小RNA(如24-nt siRNA)參與這段區域的甲基化的可能,但結果顯示這個區域並裡面沒有小RNA的標靶序列,因此推論MET1b的表現量下降是ACT1去甲基化的主要原因。

總而言之,冷害抑制了MET1b的表現,導致ACT1這個關鍵基因的去甲基化,進而讓水稻獲得耐冷性,而這種表觀變化能穩定遺傳下去。

不過,要表現ACT1當然還需要有其他的基因;到底是什麼樣的因子主管ACT1的表現,而且這個過程還會因為ACT1的甲基化而受到影響呢?

研究團隊分析ACT1 基因啟動子區域,結果他們發現,在這個區域中有一個 Dof1 的結合位點(motif),而且這個位點剛好位於冷敏感品系的「高甲基化」區域內。

研究團隊以EMSA(電泳遷移率位移分析)測試後發現, Dof1 可以結合未甲基化的 DNA 片段,但若該片段高度甲基化,則Dof1結合的能力會顯著下降。

另外,透過ChIP-qPCR(染色質免疫沉澱分析)也發現,Dof1 在低甲基化品系中更容易結合到 ACT1 啟動子。

當他們把Dof1基因剔除時,他們發現Dof1 基因突變株(KO)在冷害下表現出 ACT1 表現降低、結實率下降,證明 Dof1 確實參與 ACT1 調控。

另外,他們也觀察到在冷害發生時,Dof1 表現量上升,ACT1 也上升(如果是低甲基化型),也就是說,這兩個基因之間也形成了一個冷反應路徑。

這讓我們看到一個全新的耐冷路徑:

冷害 → MET1b(DNA甲基轉移酶)表現量下降 → ACT1去甲基化 → ACT1表現穩定 → 耐冷性提升。

冷害 → Dof1 表現量增加 →(如果ACT1啟動子是低甲基化狀態)Dof1結合ACT1 → ACT1現量上升 → 耐冷性提升。

這是少數直接證明環境壓力能誘發表觀遺傳變化,並且能穩定遺傳下去。而且,這個變化具有適應意義,支持「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characteristics)的可能性,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拉馬克(Lamarck)理論在現代的角色。

也就是說,「冷害能夠誘發水稻特定基因(ACT1)的DNA去甲基化,讓水稻獲得並傳遞耐冷性,而這種表觀遺傳變化不改變基因序列,卻能改變性狀。」這當然也意味著,未來科學家們有可能可以透過運用表觀遺傳編輯技術,達成不改變基因序列,就能培育出耐冷品系的目的。

這是表觀遺傳學、作物適應性演化與農業應用研究上的一大突破!個人覺得,這個研究成果也(至少部分)證實了為什麼地方品系(landrace)通常在當地的表現都會不錯/特別好的原因。


參考文獻:

Song, X., Tang, S., Liu, H., Meng, Y., Luo, H., Wang, B., Hou, X.-L., Yan, B., Yang, C., Guo, Z., Wang, L., Jiang, S., Deng, X., & Cao, X. (2025). Inheritance of acquired adaptive cold tolerance in rice through DNA methylation. Cell, 188(8), 1–12.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4.03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78會員
92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5/25
對牛彈琴,牛不入耳;那「對植物彈琴」,植物聽得到嗎?這問題看似荒謬,但其實已有不少科學家認真探討——植物究竟能不能感知聲音?它們如何「聽」到周遭的世界? 最近在一個國際會議上,又有研究團隊發表關於植物聽覺的研究喔!
Thumbnail
2025/05/25
對牛彈琴,牛不入耳;那「對植物彈琴」,植物聽得到嗎?這問題看似荒謬,但其實已有不少科學家認真探討——植物究竟能不能感知聲音?它們如何「聽」到周遭的世界? 最近在一個國際會議上,又有研究團隊發表關於植物聽覺的研究喔!
Thumbnail
2025/05/24
在大學植物學課堂中,我們常學到:不同植物的基因體大小差異非常大。但你是否想過——這個「大小」,除了影響細胞大小、分裂速率、代謝需求,也會影響植物在自然生態系中能不能搶到資源、長得快、甚至變成優勢物種?
Thumbnail
2025/05/24
在大學植物學課堂中,我們常學到:不同植物的基因體大小差異非常大。但你是否想過——這個「大小」,除了影響細胞大小、分裂速率、代謝需求,也會影響植物在自然生態系中能不能搶到資源、長得快、甚至變成優勢物種?
Thumbnail
2025/05/23
回歸熱顧名思義,就是會發燒、退燒後再發燒的一種疾病。大多數回歸熱是由「蜱」來傳播的,但有一個特例,就是回歸熱疏螺旋體,它是靠人蝨(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為什麼它會搭不同病媒的便車呢?最近的考古研究,有了相當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2025/05/23
回歸熱顧名思義,就是會發燒、退燒後再發燒的一種疾病。大多數回歸熱是由「蜱」來傳播的,但有一個特例,就是回歸熱疏螺旋體,它是靠人蝨(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為什麼它會搭不同病媒的便車呢?最近的考古研究,有了相當有趣的發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Thumbnail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