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Hethum II)生於1266年,為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列翁二世(Levon II)與蘭普倫的基里安娜(Kyranna de Lampron)的三子,也是存活到成年的兒子中最年長的,因此當其父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列翁二世於1289年去世時,王位便傳給海屯二世。
1289年,方濟會士安吉洛‧達‧克拉雷諾(Angelo da Clareno)等前來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宣教,很快地在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的宮廷中獲得青睞。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於是派遣托倫蒂諾的湯瑪士(homas of Tolentino)前往羅馬、巴黎與倫敦,試圖宣傳組織一次新的十字軍運動,以支持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不過這個計劃最終失敗了。托倫蒂諾的湯瑪士無功而返,只帶回了更多的神職人員前來協助宣教,他們因此向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遊說將亞美尼亞教會與羅馬教會統一的計劃。
由於海屯二世所繼承的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位處於幾個大國之間,西方有東羅馬帝國,北方有羅姆蘇丹國,南方有馬穆魯克王朝,東方則有強大的伊兒汗國,弱小的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生。不過由於自祖父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一世(Hethum I)以來,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便成為蒙古帝國的附庸,信仰基督宗教的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又與十字軍國家與東羅馬帝國都能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加上羅姆蘇丹國也成為了蒙古帝國的附庸,因此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所要面對的主要對手,就剩下來自南方不斷壯大的馬穆魯克王朝,因此如何對抗馬穆魯克王朝成為一個重要的事務。1292年,馬穆魯克王朝蘇丹阿胥拉夫‧薩拉丁‧哈利勒(Al-Ashraf Salah ad-Din Khalil)打破其父馬穆魯克王朝蘇丹曼殊爾‧薩發丁‧蓋拉溫‧阿爾非(Al-Mansur Sayf ad-Din Qalawun al-Alfi)於1285年與耶路撒冷王國簽署的和平條約,於1291年率軍攻打亞克,並在經歷了33天圍攻後,將其奪下。隨後馬穆魯克王朝蘇丹阿胥拉夫‧薩拉丁‧哈利勒進一步逼近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由於自知國力難以與之匹敵,為了避免馬穆魯克王朝進一步入侵,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因而主動將馬拉什、貝赫斯尼與特拉哈姆敦等城市讓給馬穆魯克王朝。

經歷這次慘敗,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被迫退位,在將王位傳給弟弟托羅斯三世(Toros III)後,海屯二世便進入馬米斯特拉的方濟會修道院出家。不過,出家後的海屯二世並未因此淡出政壇,而是轉而在幕後操控國政,並主導了與馬穆魯克王朝蘇丹馬利克‧阿迪勒‧宰因納丁‧怯的不花(al-Malik al-Adil Zayn-ad-Din Kitbugha)的和平談判,得以贖回部分被俘的戰俘及被掠奪的教會文物。
1295年,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托羅斯三世為了強化與伊兒汗國的外交關係,以增強對抗馬穆魯克王朝的力量,因此請求海屯二世還俗,並重新登王位,與托羅斯三世共同治理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海屯二世於是在托羅斯三世的強烈要求下,再次登上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位,成為托羅斯三世的共治君主,並隨即肩負起與蒙古人建立外交關係的重任,親自前往伊兒汗國朝貢,並成功地完成與伊兒汗國結盟的任務。待其返國後東羅馬帝國又同意了此前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托羅斯三世提出的聯姻計劃,於是托羅斯三世與海屯二世兩兄弟便護送妹妹麗塔(Rita)前往君士坦丁堡,準備將之嫁與東羅馬帝國皇帝米海爾九世‧帕列奧列格(Michael IX Palaiologos)。於是托羅斯三世與海屯二世便將國政委交弟弟森帕德一世(Smbat I)監國。然而當他們在君士坦丁堡進行外交活動之時,森帕德一世卻在弟弟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的幫助之下,趁機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未察覺國內生變的托羅斯三世與海屯二世在返國之時,便於凱撒利亞遭到森帕德一世下令拘捕。隨後森帕德一世便將兩人投入位於帕特策佩特城堡的監獄之中,嚴加看守。之後,海屯二世遭到森帕德一世下令灼傷雙眼,托羅斯三世則在1298年7月23日遭到殺害。

成為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的森帕德一世很快就與君士坦丁一世反目,君士坦丁一世隨即發動政變,將森帕德一世推翻,自行登上王位。森帕德一世因而成為階下囚,而海屯二世則重獲自由。1299年,海屯二世失明的雙眼視力稍有恢復,於是他開始暗中組織力量,最後成功地驅逐君士坦丁一世,並第三度登上王位。三度重祚的海屯二世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並強化與馬穆魯克王朝作戰的能力,因此很快便向伊兒汗合贊稱臣,並請求其確認其地位。同年底,海屯二世作為合贊的盟友,派兵參與了第三次霍姆斯戰役,伊兒汗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聯軍取得重大勝利,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協助伊兒汗國奪取大馬士革,蒙軍前鋒更進一步推進至西奈半島,海屯二世也因為這次大勝,而得以收復之前為馬穆魯克王朝侵奪的國土。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可能在1300年,趁著馬穆魯克王朝自巴勒斯坦敗離之機,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不過,幾個月後,由於伊兒汗國無力控制新佔領的巴勒斯坦與敘利亞這一大片領地,因而伊兒汗國開始收縮戰力,馬穆魯克王朝因此得以不費吹灰之力就逐步收復巴勒斯坦。
1303年,馬穆魯克王朝自埃及向敘利亞展開全面反攻,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立即配合伊兒汗國組成聯軍,然而卻先後於霍姆斯及沙格卜會戰中遭到擊敗。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海屯二世經此大敗後,再度下野,將王位傳與托羅斯三世之子列翁三世(Levon III),自行引退至伊兒汗合贊的汗廷之中。隨後海屯二世再度返國,並在修道院中隱居,不過由於新任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列翁三世仍未成年,因此海屯二世便以攝政名義在幕後掌握國政。

1304年,馬穆魯克王朝繼續向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發起進攻,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因此喪失之前隨同伊兒汗國作戰時取得的所有領土。面對馬穆魯克王朝的猛攻,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因考慮到國土防衛之需,因此仍舊對伊兒汗國保持忠誠。不過隨著伊兒汗合贊於1295年改信伊斯蘭教後,繼位的完者都汗合兒班答逐漸減少與馬穆魯克王朝的軍事行動,反而開始壓迫信仰基督宗教的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甚至有消息指出伊兒汗國的將領比拉兀(Bilarghu)將要求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在首都西斯建立一座清真寺,並有意將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改制為行省。聽到這些傳言的海屯二世,鑑於伊兒汗國於1302年將羅姆蘇丹國吞併的前例,立即致函伊兒汗國,向完者都汗合兒班答表達關切與憂慮。
1307年11月17日,伊兒汗國的將領比拉兀將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列翁三世及貴族們都召至安納扎爾瓦會面。擔任攝政的海屯二世自然也隨同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列翁三世與會。會中比拉兀得知海屯二世暗中向完者都汗合兒班答伸訴,使其計劃遭到挫敗,對此十分惱怒的比拉兀於是下令將與會的亞美尼亞貴族全部殺害,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列翁三世與海屯二世也就因此遇害。列翁三世與海屯二世等人死後,海屯二世的弟弟奧辛(Oshin)與其雙胞胎弟弟阿利納克(Alinakh)立即固守首都西斯,奧辛隨即登上王位,並派阿利納克向完者都汗合兒班答報告比拉兀的背叛行為,聞知比拉兀擅自行動後,完者都汗合兒班答便下令將比拉兀及其黨羽處決,並冊封奧辛為奇里乞亞亞美尼亞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