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twins Mommy
兒子在約8個月大時接受了早療評估,報告結果有語言遲緩。由於他的心臟狀況,在整體的生理與認知發展上會比同齡孩子慢一點。
當時他只會偶爾發出「ㄅㄅ」疊字,有時會有單音,但大多是情緒性的「啊啊」聲。1歲前因婆婆為主要照顧者,我也比較沒有刻意去引導。直到1歲後我親自照顧,才真正開始有系統地引導。結合身邊早療媽媽的分享、治療師的討論與實際觀察,我發現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常有以下幾個共通特徵:
🔍 語言遲緩常見原因
1️⃣ 飲食延遲或咀嚼困難
有些孩子進入副食品階段後,即使已經長牙,仍然只想喝奶、不愛咬固體食物。這會造成咀嚼肌發展不足,而咀嚼肌其實跟日後的發音有很大關聯。
兒子因心臟狀況與長牙較慢,一餐常常吃到1~2小時。BLW(野獸進食法)完全不適合他,因為他不咀嚼、只吞嚥。
語言治療師建議我在點心時間訓練並教我如何觀察與協助練習咀嚼力:
- 選擇感興趣會用到咀嚼肌的食物:紅蘿蔔條、玉米筍、軟嫩雞胸肉、有點硬度的餅乾
- 放在臼齒區域,引導他兩邊腮幫子運動
- 注意嘴角是否有咀嚼拉扯感,判斷是否真的咀嚼
2️⃣ 隔代教養與過度照顧
長輩往往認為「孩子乖不哭不鬧就好」,許多需求都在孩子開口前就被滿足了。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以眼神、情緒來表達,不需要說話也能得到想要的東西。其實很多父母也常常會有這種方式。
3️⃣ 長時間接觸 3C
3C 裝置雖然能安撫孩子,但缺乏人際互動,孩子不需要開口、沒人糾正發音,導致語言輸出機會嚴重不足。久而久之,孩子不但語言落後,還可能變得不願與人互動。
📖 我們家的語言引導方法
1歲開始,除了醫院的語言早療一週一次半小時,因為月齡小上課對發音練習效益不大,我就沒再另外上外面的語言課程。利用簡單、手邊現有的資源訓練,最關鍵的是——每天持續不間斷的陪伴與引導。
✅ 每天共讀,用疊字激發語音模仿
我們共讀使用布書與認知小百科,不講艱深內容,而是簡單的生活用語搭配疊字:
- 狗狗 → 汪汪
- 貓咪 → 喵喵
- 兔兔 → 蹦蹦跳
這些語音簡單、節奏明確,很適合孩子模仿。
✅ 不開口就不輕易滿足他的需求
剛開始他不會說話,我會搭配手勢教他表達:「要」就做抓取的動作、「不要」就揮手。
只要他沒有清楚表達,我不會立刻滿足。之後慢慢進階要求開口說出「要要」、「不不」、「水水」這類疊字、單詞。
✅ 音樂刺激節奏感,從擺動到唱出來
每天播放簡單有歌詞的童謠或兒歌,先讓他跟著擺動、跳舞,再來會哼旋律,最後能唱出簡單歌詞,這過程自然引發語言興趣與模仿。
🔄 點讀筆不是萬靈丹,嘴型模仿才是關鍵
👩👧👦 twins Mommy 建議:在語言啟蒙期不使用點讀筆。
因為孩子需要的是觀察大人發音時的嘴型、唇舌位置,點讀筆沒有這些可視資訊,也無法建立互動。
我選擇每天陪他念故事、看繪本。即使他一開始沒回應,但只要他的眼神有停留,我就知道他在吸收、他有興趣。
🪴 語言成長歷程紀錄
- 1Y ~ 1Y6M:進展緩慢,幾乎沒有明顯進步
- 1Y6M ~ 1Y8M:開始開口說疊字
- 1Y8M ~ 2Y:語言進步快速,能說2~3字句,開始喜歡仿說
- 滿2歲複評:語言與職能正式通過,結束早療!
我原本還擔心他上幼幼班會不會跟不上,結果老師說他的語言能力和其他小朋友沒有差別,治療師也說進步速度超快。
💡 陪伴與堅持才是關鍵
我沒有使用什麼昂貴教材,而是媽媽的時間、觀察力與耐心。
繪本是朋友送的二手書、音樂是孩子喜歡就反覆播放的童謠、食物是家裡冰箱裡找出來的合適材料。
但真正難的從來不是資源,而是每天重複、持續不懈地陪伴。孩子不見得馬上進步,但只要你願意陪著他、相信他能做到,他真的會慢慢走出自己的路
這篇文章不是標準教學,也沒有保證成功的方法。只是記錄我們家的語言引導過程,提供給也在努力中的你一點參考、一點希望。
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自己的步調。找出最適合你們母子/母女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也有相似經驗想分享,歡迎加入我的方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