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小孩,你會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開口。
開口並不是說話,開口是發出一個聲音。
如果是ma,你以為小孩會喊媽媽,你開心得不得了,跟老公炫耀孩子會說的第一個字是「媽」。
孩子或許聽不懂你和老公講話的內容,但開心的氛圍傳到孩子身上,他知道只要發出ma的聲音,你們就會開心,他就會一直發出那個聲音。
接著,小孩開始學說話時,大人開始大量地用疊字,包括「媽媽」、「爸爸」、「車車」或「ㄋㄟ ㄋㄟ」跟孩子互動。試圖從單一音節,讓孩子延伸認識更多的人或物品。
一直以來,科學家不斷地研究小孩是怎麼學說話、何時學說話,是以母語(第一語言)的角度來作研究。但是,第二語言呢?很難作有科學及說服力的研究,原因是什麼?
凡是碰觸到人的大腦,很難有一定的答案。因此,任何社會學的研究,也只是研究者在某一段時間,針對某一個場域的某些人,進行某一個特定的方式研究特定的領域。
如果你有在注意英文讀本,臺灣出版社進口一系列的書叫做《I can read》,是HarperCollins出版的一系列入門讀物,讀本文章按級別分級,用於教孩子們閱讀英文。但我覺得這種偏向是教材式的讀本,有好有壞,看孩子的接受度而定。
想像一下你會要求一歲的孩子就講出「我要喝水」完整一句有主詞、動詞和受詞的一句話嗎?
孩子真的要能Read的關鍵,在於單字量要足夠,聽到的英語量要夠,吸收夠了,再來開口講。所以不要以為你花錢買了《I can read》系列的書,孩子就真的能read,那就是重了商業行銷的毒。
我大概是等到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天聽15分鐘到20分鐘的英語發音影片(沒有字幕),聽了整整六年,想辦法練習增加文字量,之後才會進入reading和Speaking的階段。
開口說英語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訓練,久沒有說英語,就像機器設備放在倉庫裡沒拿出來用,運轉起來卡卡的,也是正常的。
我是在二十幾歲去澳洲交換學生時,在路上跟陌生人聊天、在Home家跟不同的朋友聊天時,他們會跟我說:"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之後的二十年,直到現在50歲,還是會從外國人聽到這樣的讚美。
我想了想,我每講一句話的句子和文法結構其實沒有那麼正確,但為什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還是會認為我的英語很好呢?
大概可能的原因有三。
其一,外國人的期望不高。
台灣人除了在台北市之外,其他地區的居民,英語的表達能力普遍沒有那麼好,所以遇到一個還能講一、二句完整句子,對話問答還能維持10分鐘以上的人,肯定會覺得此人口說英語超流利。
其二,我很會模仿和演戲。
口語練習是要經年累月地練習。我和二個小孩都是從國中就持續不斷地大量看英美劇或實況主。邊看還會暫停,確定某些句子在這段情節中的意思,並且開口練習說一、二次,模仿劇中人的口氣和語調。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敢開口。
最近很多人會問我怎麼讓孩子開口說英語。套一句我的寫作啟蒙導師Stephen King的寫作技巧書上寫的概念:要大量的閱讀,才能累積寫作能量。也就是,吸收夠多,才能學會怎麼表達。
最近爆紅的「最強高中生」Ray,就是充份應用這個關鍵,在日本街頭遇到實況主Kai Cenat,敢開口跟他說話,用美式的打招呼方式進行肢體溝通,二人展開一段有趣的互動。
依照這三個方式,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十幾年下來,普通的對話,甚至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肯定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