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帶女兒參加114年臺北市青年盃體操錦標賽,第一次踏上了「大龍峒」這個陌生又充滿歷史氣息的區域。
大龍峒位於臺北淡水河與基隆河之交界處,原為凱達格蘭族之Paronpon社居留地,是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因地理位置接近基隆河,昔日曾是河運要道,聚集許多福建移民在此落腳,逐漸發展成信仰與聚落中心。
比賽集合時間在下午3點45分,我們大約下午1點抵達,離比賽還有一些時間,先填飽肚子比較實在。隨手一搜,馬上被「大龍峒肉羹—米粉湯」吸引——老店、在地、還有50年歷史,完全是我的菜!
沒去過,就交給GOOGLE領路,一路穿過巷弄,看到傳說中的「紅茶冰」已擠滿等待的人潮,我向來對排隊敬而遠之,直接跳過。
穿梭在大龍峒的老街裡,這裡沒有文青式的文創裝潢,取而代之的是小販的吆喝聲與老店的老派節奏,自然而樸實,毫不刻意。我很愛這樣的氣氛,一路上的心情都非常雀躍,感覺彷彿時光倒流,回到學生時期的純真年代。就這樣饒富興味地走走看看來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大龍峒肉羹。

大龍峒肉羹

大龍峒菜單價格

大龍峒肉羹
大龍峒肉羹飄香50年,本來已經做好在路邊流汗吃飯的心理準備,沒想到竟有室內用餐區,整理的乾乾淨淨,並且有冷氣放送,相當舒爽,龍心大悅。
難得來一趟,快速掃描菜單,準備大快朵頤!但是事與願違,我們來訪的時間已接近店休息時間,被告知僅剩的食物:米粉湯、肉羹米粉湯、乾麵、骨仔肉、筊白筍。沒關係!至少招牌都還能吃得到。
大龍峒米粉屬於粗短的那種,吸飽湯汁,吃起來特別有存在感。湯頭清爽鮮甜,搭配米粉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肉羹果然是店家招牌之一,肉質彈牙又鮮嫩。女兒只點了米粉湯,嚐了一口肉羹後,立刻出手把我的肉羹「A」走,吃得理直氣壯,毫無悔意。我小撒嬌地向女兒抗議:「那是我的肉羹耶!」但是看著她滿足的模樣,一邊又忍不住覺得可愛。
骨仔肉原來是以「可咀嚼的軟骨」為主的小菜,一開始我還以為它是像嘴邊肉那樣的部位,結果完全不是。咬下去,骨邊肉質軟嫩,軟骨則是脆口有嚼勁,越吃越涮嘴!這道看似低調的小菜,其實頗有特色,配上米粉湯剛剛好,個人覺得非常值得一嚐唷!
說到底,這趟不是為了美食,而是為了陪女兒完成一場體操比賽。但沒想到,這場親子行程中,除了看她練習多時的成果,還意外品嚐到這麼一段老城區的日常風景與樸實美味。
這樣的滋味,說不上華麗,卻非常「飽滿」。

大龍峒肉羹米粉與骨仔肉

米粉湯的靈魂是湯頭清甜好滋味

大龍峒乾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