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長期帶鼻胃管小孩的家長,一定會遇到困難的抉擇:要不要開胃造口?
自從大寶開了胃造口後,有好幾位讀者來信詢問關於胃造口的問題,寫下這篇文章,希望我們家小孩開胃造口的歷程,能夠幫助到正在猶豫中的家長,以更全面評估是否要開胃造口。
為什麼決定開胃造口?
當時孩子已經戴鼻胃管一年多,一歲半時,因為腸胃炎不斷吐奶,求診腸胃科醫師,才第一次被醫生建議如果半年內沒有機會拔除鼻胃管,就建議開胃造口。
當下聽到簡直晴天霹靂,因為開了造口,就好像宣判孩子脫管的時間遙遙無期,因此我們沒有立刻答應。回家後查了很多資料,也請教了許多有經驗的家長,聽到大家都大力推薦開胃造口,我們才決定讓小孩動手術,事後也覺得這是正確的決定。
胃造口的優缺點?
胃造口在國外行之有年,只是台灣人的接受度還不高。優點很多,美觀、好照顧、減少吸入性肺炎風險等都是,醫生說唯一的缺點是,餵食會變得太容易,小孩體重長太快,導致家長腰痠背痛。
從去年九月手術到現在,我自己體會胃造口的優點是:
1. 美觀:少了鼻胃管在臉上,孩子終於沒有那麼像病童了,帶他出門不會被指指點點,照顧者心理壓力小很多。
2. 減少胃食道逆流:鼻胃管24小時卡在喉嚨,長期下來胃跟食道之間的幽門鬆弛,孩子容易胃食道逆流,常常咳嗽和嘔吐。手術後這樣的情形好轉許多。
3. 管徑大不易阻塞,可以餵副食品:孩子手術前使用的鼻胃管是8號,非常細,因此幾乎只能灌奶,無法餵副食品。胃造口術後第一次裝上的管徑20號,是原本的好幾倍大,灌奶變很容易,一下子就灌完了,也終於能灌副食品了。
4. 有助於口腔復健和吞嚥練習:有管子插在喉嚨,光想像就知道有多不舒服,這也難怪孩子很排斥被觸碰口腔,吞嚥動作一直出不來。令我驚訝的是,術後我們用一樣的方式替他口腔按摩,不管是舌頭的動作還是吞嚥反應,都比以前好很多,甚至可以用嘴巴吃幾口食物泥,這是令我最開心的事。
當然,不管胃造口再怎麼好,我們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孩子能脫離管路,以嘴巴進食。
有聽過其他小孩關胃造口的案例,所以就繼續復健、繼續加油囉,希望有一天我家孩子也能成功關胃造口。
手術要麻醉嗎?要住院多久?
開胃造口算小手術,醫生會用內視鏡將胃造廔管放進胃裡,從胃壁穿出來肚皮打洞,過程約10~15分鐘。小孩手術需全身麻醉。
我們總共住院四天,提前一天住院,第二天一早手術,第四天出院。
術前醫生有請我們紀錄孩子癲癇發作跟張力的情形,如果有發燒或感冒,要提前告知取消手術。
術後幾天孩子比較難照顧,可能傷口很不舒服,他一直爆哭,就算已打了嗎啡,大人也抱著安撫,他還是哭到沙啞,讓人看了好心疼。
造口一開始會流出一些液體,等傷口穩定,術後24小時才可以灌奶。一開始先少量餵,確認孩子沒有不適,再慢慢往上加。
醫護人員會教導胃造口的護理和灌食技巧,我覺得跟鼻胃管差不多,不會太難。一切順利的話,第四天即可出院。
長管及鈕扣型(mickey)的差別?
手術後會先裝長管半年,等傷口癒合,再換成鈕扣型(Mickey)。
長管的管徑較粗,灌食方便,也不須要額外帶管子。但是有一條長長的管路連在肚皮上,日常活動較不方便,也比較常摩擦到傷口,產生息肉。我家小孩在裝長管期間,就去醫院清除息肉好幾次。
鈕扣型(Mickey)長得像一個開關,穿衣服的話,外觀完全看不出來。復健上也很方便,因為比較不會摩擦到傷口,我家小孩自從換了鈕扣型後,就再也沒有長息肉了。要注意的是,鈕扣型的管子要另外接,所以外出一定要記得攜帶,不然醫院或藥局也很難買到。
8歲以下兒童,健保有給付每3個月可更換一次管路。
我的孩子三個月大時,因為被保母兒虐,因而有了一輩子無法復原的腦傷。這段與眾不同的育兒經歷,讓我流了不只一公升的眼淚,也灌溉出「後莎琳 陪腦傷兒飛翔」這個秘密花園。
希望我的經歷能帶給在痛苦中的人們一些勇氣,如果有問題想詢問我,或是單純想給我支持和鼓勵,都歡迎與我聯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