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桃樂君,今天要跟您分享的這本書是【印度尋祕之旅-在印度遇見馬哈希】。作者是保羅.布魯頓
保羅原本是一位在倫敦從事媒體業,頗具聲望的記者。擁有一份令人稱羨的職業,然而,在他成功的職業生涯背後,卻隱藏著一顆對神秘東方文化渴望的心。在某個時刻,內心的呼喚變得無法忽視,使他毅然放下了對世俗事業的追逐,將目光投向了遙遠的印度。這一個選擇,開啟了一段充滿挑戰與啟示的靈性探索之旅。
印度的真實遠比想像更為複雜。他在印度廣闊的土地上尋覓著深藏的真理和智慧。保羅先後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修行者,有人吹噓神通,有人販售神祕知識。有些則僅僅是魔術表演者。儘管在旅途中他遇到了許多自稱為瑜伽士的行者,但他也明白,不是每一個瑜伽行者都能提供真正的智慧。這種清醒的認識,讓他在追尋的路上學會分辨真假,學會不被表面所迷惑。這段旅程不只是外在的探索,更是心靈的淬鍊。他開始領悟:真理不在於神蹟,而在於內在是否安靜、是否如實。當保羅行腳到位在喜馬拉雅山麓一座幽靜的道場中,他終於遇見了那位傳說中的大師-拉瑪那·馬哈希尊者。
初次見到馬哈希時,他正安坐在石床上,目光安定、氣息寧靜。他不說話,只是靜靜地注視著前方。這個「沉默的歡迎」令保羅既困惑又帶點不悅,
身為一個歐洲人,腦中不免浮現一個想法:「他是不是在裝神弄鬼?」
我原本相信「眼睛能看見靈魂」,但在這裡,那雙眼睛卻讓我質疑這個說法。時間在這裡流動得異常緩慢,大廳牆上的時鐘終於移過了半小時,然後是一個小時。沒有人動,也沒有人說話。隨著時間推移,我漸漸忘了身邊的一切,只剩下他那靜默的身影。
他沒有講任何教義,也沒有任何指令。在他面前,一切的追尋仿佛都停止了,只剩下一種”我已抵達”的感覺。被「臨在」深深觸動,一種徹底的歸屬感。
保羅終於鼓起勇氣,問了一個問題:「我該如何獲得真知?」馬哈希簡單地回應:「問問你自己:我是誰」保羅一時間怔住。這不是他預期的答案。他以為自己會得到一套靈修方法、一句箴言或冥想技巧。但馬哈希只是反問:「你是誰?」接著,又說:追問那個提出問題的我 是誰,一直到這個 我 消失。真我自然會顯現。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保羅內在探索的大門。馬哈希示現了「沉默是最高的教導」。沒有語言,但有強烈的心靈共鳴。
當天晚上,保羅獨自靜坐在山邊。開始進行這場前所未有的實驗-不是向外尋找,而是向內挖掘。在黑夜與蟲鳴中,保羅閉上眼,將注意力轉向那個提問的「我是誰?」他在心中一次次問著。起初,是思想的喧囂,是回憶、身份、成就與恐懼在交錯。但漸漸地,那些念頭像雲朵般飄散,只剩一種「存在著」的感受。他寫下這段感受:「我不再是保羅,不再是英國人不再是旅行者或記者,我只是一種純粹的存在。」一種超越角色與身份的本質狀態。比思維更深的覺知狀態。在那個片刻,他似乎觸碰到了「真我」的邊緣
他發現,自己尋找的,不是某位聖人或答案,而是一種回歸內在本源的體悟。這場相遇成為他靈性旅程中的轉捩點,也讓他領悟到:真正的自由,是從內在無明中醒來。他知道,這趟旅程不會就此結束。馬哈希並未要求他留下,也未勸他信仰任何宗教。當保羅離開馬哈希時,內心早已不再如初見時,那般浮躁。
他在書中這樣形容:「我未曾被轉化為宗教信徒,但我深信有一種超越語言與邏輯的力量,存在於那位沉默智者的眼中。」他開始明白:真正的智慧,從來不是從外聽來的語句,而是內在被啟動的一種看見。馬哈希沒有給他答案,但給了他回到自己心中尋找答案的方法。沉默,是他的語言。臨在,是他的教導。他深深的記得,離開馬哈希尊者的那天,自己走得很慢。他回望那座聖山,心中升起一種說不出的敬意。他終於明白,自己來印度尋找的「靈性大師」,教會他看見「真我」的存在。馬哈希用無聲,讓人聽見了最深的聲音。回去之後的保羅出版了《印度尋祕之旅》一書,成為打開西方人通往東方靈性的大門。而馬哈希尊者,也因這本書,而成為全球靈性圈廣為認識的無上尊師。這段故事的結尾,不是保羅的故事結束,而是我們每個人故事的開始。當我們不再忙著定義「我是誰」,而是靜靜地觀照這個「我」是從哪裡升起的,我們就開始踏上了真正的靈性之路。影片最後,請讓我們停下來,將馬哈希最簡單的提問,「你。是誰?」送給正在觀看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