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戊辰戰爭結束後,幕府的時代就像硝煙冉冉上升,直至天際,煙消雲散。討幕戰爭雖然結束,但是各藩擁兵自重的局面並未改變,為了讓政治回歸中央政府,朝野皆出現「版籍奉還」的呼聲,要求各藩主歸還土地與人民予中央。
1869 年 2 月,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和肥前藩等實力強大的雄藩率先上奏天皇,將版籍奉還予中央政府,其它各藩看到大哥們都「從良」了,也不得不將版籍含淚奉還,到 7 月時,已經有 236 個藩交還版籍。改朝換代完成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切斷新政府與舊時代的連結。
所有的藩主大名和公卿的稱號一律改為「華族」,移居東京,舊大名的俸祿和債務皆由國家承擔,這可樂歪了那些舊大名,他們原本失去了封地和人民,對未來惶恐不安,現在還有終生俸可領,以前吃喝嫖賭的爛帳也由國家來負擔,此樂何極!
1871 年 8 月 29 日,明治政府宣佈「廢藩置縣」,將全日本劃分為一個北海道開拓使,東京、大阪、京都三個府和 72 個縣。領土重新劃分,舊領主遷移至東京就近看管,這摧毀了舊時代的權力基礎,不過,摧毀了之後,如何重建就是最大的問題,這個新國家該何去何從呢?
不會的事,就要學!1872 年 1 月 15 日,一艘輪船冒著滾滾黑煙,從太平洋的彼岸駛進舊金山的港口,一行人懷著驚奇、訝異、惶恐、興奮之情從甲板上緩步而下,踏上美國的土地,這一步,是日本的一大步。
日本在幕末時期已經見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明治政府的領導團隊認為,必須要親身體驗西洋文明,以及實地考察歐美的發展模式再轉換為適合日本國情的制度。
在懷著改造國家的激情下,由當時的天皇近臣岩倉具視率領幾乎所有的政府重要官員,約 107 人,前往歐美考察,歷時兩年,全團的出訪費高達當時日本GDP的 2%,史稱「岩倉使節團」。

岩倉使節團。左起:木戶孝允、山口尚芳、岩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岩倉使節團不是出國觀光或去逛窯子,使節團考察了歐美各國的政府機構、 議會、 法院、 公司、 交易所、 各種工廠、 礦山、 港口、 農牧場、 兵營和要塞,歐美發達的工業與商業文明、 法治的精神讓使節團成員醉心不已。團員在日記中寫到,在考察期間,始驚、次醉、終狂的情緒跌宕起伏,也看見了日本與歐洲先進國家的差距。

岩倉使節團,歐洲考察路線圖。
當時的隨團成員大久保利通有感而發:「國之強弱繫於人民之貧富,而人民之貧富繫於物產之多寡,物產之多寡,雖依賴於人民致力於工業與否,但尋其根源,又無不依賴政府官員誘導獎勵之力。」
岩倉使節團到達普魯士時,當時普魯士的宰相俾斯麥邀請使節團參加晚宴,在宴會中,俾斯麥突然佛心來了,語重心長的對使節團說道: 「方今世界各國表面上以親睦禮儀往來,但實則弱肉強食,國際公法對於強權來說根本沒有約束力。」
他向使節團分享了普魯士崛起的經驗,俾斯麥認為,弱小的國家想獨立自主,就必須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外交和內治上,應該以內治優先,安內後再圖向外發展。使節團聽了後猶如醍醐灌頂,學習西洋文明的決心也更加堅定,沉睡了 2000 多年的日本,就在這一刻驚醒。
明治維新從起始至今,已經過去 157 年,國際情勢也已大幅改變,雖然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稍有緩和,但國際外交本質並無改變。18 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 ,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明治維新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在於從智識、制度、思想的全面適應世界趨勢,從而帶動物質、科技的進步。
許多改革僅從肉眼可及的器物層面著手,雖一時之間看似進步飛速,不過民智與思想並未跟上,這也是清末自強運動和明治維新的根本差異。明治維新對於國家或個人來說,在不同的時代反思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時,都能有不同的體悟,就像海明威所說的:「歷史雖不會重複,但總會有押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