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憤青武士們挨了一頓打之後,猛然發現,以充滿武士道精神的肉體與鋼鐵砲彈激烈碰撞後,實驗結果好像慘了一點點,但僅憑1、2場局部戰爭要根除舊思想的禁錮也非易事。自西元1600年的關原會戰後,日本第二次東、西軍戰爭即將席捲全國,規模更大,而且更加慘烈。
長州藩一直以來都是攘夷的急先鋒,隨著民眾對於這些「夷人」的不滿情緒高漲,攘夷風潮席捲全國,長州藩一度主導了京都的政局,但在 1863 年,會津籓 (福島縣)、薩摩藩發動政變,長州藩被逐出京都。
心有不甘的激進攘夷份子在 1864 年 6 月 5 日於京都的「池田屋」密謀放火焚燒民宅,製造混亂,暗殺幕府要員,以及綁架天皇至長州,不過,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個計劃被京都武裝警察「新選組」所知,許多長州藩士被新選組獵殺。此事讓長州藩怒髮衝冠大暴走,率兵進攻京都皇宮。
會津藩、桑名藩、大垣藩、薩摩藩組成 2 萬聯軍反擊,而長州藩只有 3000 人。在兵力懸殊的戰鬥下,長州藩慘敗,京都 27513 戸房屋被燒毀,811 條街道被摧毀,血腥味與硝煙瀰漫在這個幽靜的古都中,殘忍的殺戮鏤刻在處處可聞的悲鳴聲中。
經此一役,幕府出兵 15 萬征討長州,在 1864 年 12 月 16 日,完全包圍長州,但這時,長州籓突然開始裝孫子了,道歉、認錯,一副真心悔改的樣子,幕府也就撤兵了。不過,幕府始終覺得這結果太便宜了長州藩,於是在 1866 年 6 月幕府再次出兵。
然而,此時的長州藩也非吳下阿蒙,經過兩年的臥薪嘗膽 ,已經全面改用西式訓練和洋槍洋炮,這一役,幕府被打得哭爹喊娘,逃竄遠遁,自此,幕府威信盡失,再難指揮各藩政府。
第二次的長州戰爭證明幕府已經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這時,幕府空有中央政府之名,卻已無中央政府之實。當時要求幕府返還權力和土地予天皇的「大政奉還論」甚囂塵上,幕府不得已只好虛與委蛇,假意改革。其他藩士也不是傻瓜,幕府的以拖待變計劃被識破,氣到炸鍋的各藩武士 (以長州藩與薩摩藩為主) 集結倒幕勢力與幕府在 1868 年 1 月 27 日爆發「鳥羽. 伏見」之戰。
結束日本舊時代的「戊辰戰爭」就此拉開序幕。激戰後,幕府軍再次敗逃,而且內部不斷有幕臣叛變,外國政府也宣佈局外中立,內憂外患下,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只得讓江戶開城投降。

德川慶喜。 (圖片來源:readhouse.net)
雖然「江戶無血開城」,但東北部,以會津藩為首的「奧羽列藩同盟」仍持續效忠幕府,頑強抵抗。1868 年 8 月的會津戰爭是最關鍵的一役,歷時一個月,會津藩戰死 3000 多人,包括由未成年男孩所組成的「白虎隊」,許多人兵敗集體自殺。
倒幕軍繼續向北挺進,前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在北海道建立「蝦夷共和國」頑抗,但國家與人的命運一樣,都會歷經興衰治亂,時代選擇了明治政府,而幕府則像櫻花般,在清風的吹拂下凋謝,歸入塵土。
1869 年 6 月 26 日,榎本武揚開城投降,成立 125 天的蝦夷共和國覆滅,戊辰戰爭結束,也標誌了德川幕府長達 264 年的統治結束,新時代就在累累白骨中站立起來了。
武士的時代結束了,日本由最初的驚恐、憤怒、盲目、迷網到決心走上全面西化一途,政變、暗殺、外國侵略和日本的全國內戰交織成一個血腥的修羅場。
戰火的灰燼,彷彿訴說著舊時代的消逝,武士刀被埋入歷史的塵土中,血色的帷幕慢慢落下,最驚心動魄的「幕末」時代謝幕。此時,黎明的旭日漸漸升起,朝陽灑落在這個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日本的未來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