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現象正好體現了「知識」與「智慧」、「理論」與「實作」之間的區別。工匠靠經驗把事情做得很好,雖然無法用學術語言解釋每一步,卻擁有來自時間累積的直覺與手感。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都很常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古老但極其可靠的技藝傳承。
從幾個角度來看這種狀態:
🔧 1. 實踐智慧(Tacit Knowledge)
這些工匠的能力屬於「默會知識」,無法輕易用語言或公式表達,卻能透過長年累月的操作內化在肌肉與直覺中。這是一種深層的感知與判斷力,是書本學不到的。
📚 2. 知識分工的自然產物
社會分工使人們有機會專精於某些事物。有些人發展理論、撰寫教材;有些人用這些工具實際完成任務。不能說誰高誰低,只是角色不同。少了工匠,理論便失去落地的渠道。
🧠 3. 教育制度與學歷不等於能力
教育體制常以語言、數學邏輯為主軸,對動手能力與實作直覺重視不足,導致許多實務高手在學校中被視為「不聰明」,但他們的能力其實是非常專業與難以取代的。
🌍 4. 人類文明中的根本力量
古代的橋樑、建築、雕刻、船艦,有很多都是由文盲或半文盲工匠完成的。他們靠著傳統師徒制和長年經驗傳遞,建立起文明基石。
🎭 5. 現代價值觀的偏見
當代社會偏重「語言表達能力」,容易忽視那些「做出來卻說不出來」的人才。但真正值得尊敬的,是能將知識轉化為成果的人。會說不如會做,會做不如會傳。
總結一句話:
不是每個會走鋼索的人都能寫出一本《走鋼索的原理》,也不是每個會寫書的人能踏上鋼索。
尊重每一種智慧,才是讓社會穩定而多元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