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筆記|看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

靜思筆記|看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社會越來越複雜多元,每個不同領域都有複雜的互動関係和利害糾纏。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比如以「客觀」這個常用詞爲例,真的有客觀嗎?當我們探索客觀的本質時,有時可以說:它就像一片迷霧縈繞在周圍,讓我們感到困惑。客觀彷彿鏡子,可以從中彰顯事物的本質,卻同時折射出觀察者的「主觀意識」。因為這種模糊的曖昧性,使我們難以確定「客觀」是否真正存在。(以上便是曖昧的表述。)

如換個思維角度,説到「客觀」却也的確有足夠的明確性。比如太陽在東方昇起,光輝照亮大地,就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客觀性又是如此清晰,完全無法否定。不管我們是否相信,客觀的真相,總是以顯而易見的方式呈現,就像一道無法遮蔽的陽光。(以上便是明確的表述。)

這兩種講法看來都沒有什麽問題。弔詭之處在於,客觀是既曖昧又明確。某種程度逃避我們的理解,同時又以確切不移存在著。「客觀」就是這麼一個複雜且難以捉摸的概念,它總是引發無盡的思考和辯論,使我們無法在其中找到完全的答案。

容我們再舉「正義」爲例。曖昧的說法認為:「正義」是個既具有個人主觀性又受社會價值制約的概念;是個可以視為具有「目的性」的「意識形態」;具有「公平」、「平等」和「道德」的多種解釋。然而,這些解釋本身又可能是「主觀的」,並且可能因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而有差異。

明確的說法則認為:「正義」是基於道德和公正原則的概念,通常包括對於平等、自由和人權的支持。正義的目標在創造公正、平等和利於整個社會的體系,並確保所有成員,都能獲取他們應得的權利和機會。

好了?您覺得大家有能力判斷上面看似精確實曖昧的表述嗎?這非關聰明與才智,在所有非關科學,又不能百分百精確的概念領域,比如「政治公義」,就連絶頂聰明的才子逸士,都不免於糊塗。歷史上李白、蘇軾(東坡)就曾被後人認定是兩個極度缺乏政治風向判斷力的著名詩人。

這也與是否生活在民主社會和極權社會的環境沒有必然関連。積極的判斷力,來自敏銳的感受,批判的接受以及勇於掙脫學識教育背景帶來的墮性及想當然爾之羈絆;勇於抛掉面子,針對新生事物,就事論事如此,才能料事靈明,免於糊塗,不受誆騙。您認為如何呢?

苗栗三義鄉魚藤坪斷橋(李建崑攝影)

苗栗三義鄉魚藤坪斷橋(李建崑攝影)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7.4K會員
802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古人有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英文有句諺語「When God closes a door, he must open another window.(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祂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從前視為當然,其實,未必如此。
某文友分享給我十項「奢侈品」,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7評選出來的;我詳看了,覺得非常受用。這十項奢侈品皆非物質性事物,而且都得之不易。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凡存在皆合理」這句話是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提出的,正確的翻譯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為誤譯及望文生義,使得這句話被簡化成「凡存在皆合理」。
古人有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英文有句諺語「When God closes a door, he must open another window.(當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祂同時會幫你開一扇窗。)」從前視為當然,其實,未必如此。
某文友分享給我十項「奢侈品」,是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017評選出來的;我詳看了,覺得非常受用。這十項奢侈品皆非物質性事物,而且都得之不易。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 〗─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