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被認定是三合一的過敏兒,也就是兼具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還有一些附帶的「技能」,比如說長年不會消失的濕疹、蕁麻疹、魚鱗癬跟最難纏的熱過敏。
俗話說:「久病成良醫」,身為資深藥罐子,今天要來分享這30幾年的抗戰經驗。
前情提要
在開始之前,必須先說明一下:對抗過敏的方式很多,不管是醫生提供的,還是從親戚、朋友分享的,每個人的方式都不同。本篇文章僅為自身經驗分享,不適用於所有人。
好吧!我們開始!
先說結果與我對「過敏改善」的定義
在不需要服藥、任何保健食品或治療的情況下,在大部分的環境中可以正常生活。
另一個指標是濕疹的改善程度。身上的濕疹算是緊緊跟隨我這幾十年人生,每一天都陪著我的那種,所以我也把濕疹是否消失、是否常復發作為過敏是否有改善的重要指標。
減緩過敏的3大方向
過敏體質是因為免疫系統對某些特定物質反應過度,而這些物質對沒有過敏的人來說,通常不會引起任何反應。
簡化版的過敏反應
有過敏體質 → 特定物質(塵蟎、花粉、特定食物) → 免疫反應,出現發炎症狀(流鼻涕、鼻塞、疹子)
所以我簡單將減緩過敏症狀簡單的分為三大方向:
- 外在環境:
減少自身暴露於容易過敏的環境中,偏「治標」的方式。
常見針對「控制外在環境」減緩過敏發生的方式:空氣清淨機、經常清洗床具、戴口罩。 - 針對過敏症狀本身:
減緩最終的過敏發炎症狀,也是偏「治標」的方式。
針對減緩過敏症狀的方式:一般西醫會開的藥。 - 內在體質:
讓身體碰到這些特定物質(過敏原)時不會有過激的反應,偏「治本」,也就是傳說中的「調整過敏體質」。
常見調整過敏體質的方式包含:中醫、益生菌、免疫調節劑、運動。
接下來,會針對上述幾種提到的方式,分享自身的經驗。
方向一:控制外在環境來減緩過敏發生(治標)
相信有一大部分過敏患者的過敏原是「塵蟎」,所以當你在家使用空氣清淨機、常清洗床具,確實可以減少過敏發生的頻率,但這是「區域限定」的,因為你不能保證其他地方沒有過敏原。一旦到了其他有過敏原的地方,一樣會引起過敏反應。
控制外在環境建議方式:
可以去做個過敏原檢測,至少先知道平時需要避免接觸什麼,來有意識地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
- 鼻子過敏:
在家可以常清洗床具,確實可以減少在家過敏的發生機率。如果有那種成堆沒在使用的棉被,也建議可以洗一洗用防塵袋裝或真空袋收起來,不要直接放置於櫃子或空氣中。
在外可以戴個口罩,減少接觸過敏原。
像我自己對於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進出冷氣房會鼻子過敏、流鼻涕,建議可以隨時準備外套、戴口罩也可以降低直接接觸冷空氣的機會,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 - 皮膚過敏:
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可以擦比較保濕的乳液,加強皮膚屏障。
但就個人經驗來說,乳液只能減緩不適感、以及讓皮膚不會那麼乾燥,真的說要改善,個人認為效果不彰。
我自己是不管換過多少牌子的乳液,即便是標榜著「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乳液,會長不管擦多少乳液還是會長。
方向二、減緩過敏引發的發炎症狀(治標)
基本上,一般家醫科、耳鼻喉科開的藥,或是藥局的成藥都屬於這類。醫生一般開的藥都是「類固醇」、「抗組織胺」,而藥局的鼻噴劑大多是「擬交感神經作用劑」,屬於鼻黏膜血管收縮劑。
- 類固醇:
主要作用在「抑制發炎反應」及「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
類固醇可以減少過敏反應時釋放的發炎介質,穩定血管壁,減少滲出液,並減緩鼻塞、打噴嚏、紅腫、搔癢等症狀 - 抗組織胺:
組織胺是過敏反應時由肥大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會造成血管擴張、組織腫脹、搔癢等症狀。而抗組織胺的作用在於「阻斷組織胺(Histamine)與其受體(主要是H1受體)」的結合,減少組織胺引起的過敏反應,如流鼻水、打噴嚏、皮膚搔癢等。 - 鼻黏膜血管收縮劑:
主要刺激鼻腔黏膜的α-腎上腺素受體,促使血管收縮,減少黏膜充血與腫脹,迅速緩解鼻塞。藥局所販售的鼻噴劑多為這種成分,常見的有「oxymetazoline」。
當過敏症狀嚴重時,確實能舒緩很多,尤其是「類固醇」最有感。我自己是覺得這類藥品對於減緩「急性」或「嚴重的過敏症狀」很有效而且快速。
然而這類的藥品也是偏治標,一旦停藥,再遇到過敏原、過敏反應還是會「牙」起來,而且也無法忽視伴隨的副作用。
緩解過敏藥物的副作用、缺點
- 類固醇副作用:
類固醇長期使用的副作用可以說是一籮筐,長期使用最常聽到的副作用像是「月亮臉」或「水牛背」,其他的還包含蛋白質分解與代謝異常、降低身體抵抗力(增加感染風險)、骨質疏鬆等。外用類固醇也會讓皮膚變薄、變脆弱、傷口癒合不良。
而我認為這些副作用並不是空穴來風或危言聳聽,因為做為一個飲食正常、小時候是田徑隊、會假日去爬山、一周運動三天、騎摩托車沒有在穿外套的人來說,運動量、曬太陽的頻率應該是高於正常上班族,卻在大概26歲的時候被醫生診斷有骨質疏鬆,可以合理懷疑是小時候經常使用口服類固醇用來減緩鼻塞症狀、外用的類固醇治療濕疹惹的禍吧! - 抗組織胺副作用:早期的抗組織胺吃完很容易有嗜睡的狀況,第二代的抗組織胺我自己是覺得效用沒有類固醇來的有感,但嗜睡的問題少很多。
- 鼻黏膜收縮劑副作用:
藥局所販售的鼻噴劑(鼻黏膜血管收縮劑)就連官方也只建議短期使用(不要連續使用本藥超過七天),長期使用容易造成黏膜反彈性充血肥厚、乾燥、脆弱...等問題,形成所謂的藥物性鼻炎,甚至產生依賴性。
再來是重頭戲,從根本上調整過敏體質。
方向三、調整過敏體質(治本)
這裡會分享幾個我試過的方式,以及測試的結果。
- 中醫:
包含口服中藥、針灸、三伏貼。
口服中藥大概在小學時期有認真陸陸續續吃了一兩年,結果是吃的期間症狀確實有減緩,但停藥後一樣會有過敏症狀出現。針灸的持續更短,大概幾周;三伏貼則大概可以維持個幾個月。 - 益生菌
兒童時期有試過嘗試過幾個月的益生菌,但沒什麼效果。
直到最近才知道是益生菌的水之深,是否有調整體質的效果還要看使用的配方菌株是不是有相關的研究,很有可能該產品的配方根本沒有做過相關研究,就透過行銷宣傳宣稱可以調整體質,也是很可惡!
但如果就理論上來說,益生菌是透過特定菌株的活菌改變菌叢生態來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又因為菌叢會隨著飲食習慣而改變,那照理說,益生菌是需要持續攝取、才能維持效用,否則一旦停止攝取後,體內這些有用的菌群消失後,又會回到原點。 - 免疫調節劑
以上千百種方式中,這個方式目前個人試過最滿意的。
這個方法是出社會後從認識的人聽來的,就是去大醫院掛免疫風濕科。
經過一系列的抽血、照X光過後,醫師評估後開了某一種免疫抑制劑(非抗組織胺或也不是類固醇),劑量是由醫生控制,需要定期抽血回診看是否有副作用。持續每天不間斷的吃藥,就這樣持續了一年半,惱人的濕疹消失了,鼻子也不會一天到晚流鼻涕了!
也因為過敏症狀好轉,後來就慢慢的自行停藥、沒有再持續回診,到現在已經...3、4年沒有再吃藥,流鼻涕的症狀少非常多,濕疹復發頻率也少很多,只有偶爾在飲食作息不正常、免疫力較低的時候會有非常小區塊的冒出泡泡(疹子),但通常都幾周~1個月就會自己消失,不需要額外看醫生。
至於副作用...當時抽血的結果醫生是都說沒什麼問題,不過治療初期時,有連續低燒大概一周、找不出原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藥物的關係,但後來也就自己好了。
※不過這種方式不是每個人都適用,同事的小孩也有類似的問題,但一樣去看免疫風濕科的效果不彰。
最後附上一張以前手上濕疹的照片跟現在的樣子

沒圖沒真相(手是真的背景是假的)
以上,提供給正在與過敏長期抗戰的人們,在下一篇文章,會分享運動到底對過敏有用,以及最難纏的熱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