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該被當成一個「工具」使用,而不是代表自己。
其實類似的科技過渡情況我們已經經歷過很多,比如由中央廚房機器生產的食品、工廠生產的塑膠日用品,在大型連鎖店、超商販售,或被小店批發。不可否認這些東西方便美味便宜但缺乏「靈魂」。
在工業革命前人類可能也無法想像,在現代「手工製作」四個字會變得可貴。
每個都有些微差異的陶藝、木雕品、量身定做的服裝,甚至只是家常料理。不一定比機器做的精緻漂亮,但充滿溫度,彷彿看得出製作者的個性與熱情。 最近看到AI生產的插畫海報、AI生產的菜色商品照,都不會讓人產生怦然心動的共鳴感(甚至我個人會覺得反感)。AI產圖可以作為參考、幫忙處理瑣碎雜事,但作為表達者,還是要內化過再產出屬於自己的解讀。
其中最讓我厭惡的就是「AI語」。工作上遇到的話其實我不討厭,因為AI文字比較有邏輯條理且比較有情緒性文字,但反面來說就是缺乏「人性」。
為什麼攝影技術發達我們仍然喜愛旅遊,能視訊我們仍然渴望相聚。靈魂的共振是身為人(不只是人,任何生物、自然都是)獨有的能力。若對方是你「真心相待」之人,特別在「關係」的溝通上,儘管笨拙,還是拿出真實的自己吧。
BY 與朋友產生摩擦,對方複製AI語溝通,覺得在跟機器人說話而無奈的我。
或許再幾年後我們的真實感受都不重要了,世界仍然照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