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到淨空法師的影片,談境界現前時能不能忍讓,決定你是精進或退轉。他說沒煩惱心才能定,要讓自己心定,就要勇猛精進,那麼如何能精進呢?就是境界現前時能夠忍讓。淨空和尚在影片中所提一個例子,舍利佛尊者在山洞修行,一個仙人測試他,跟他要眼睛做病人的藥的藥引,舍利佛尊者本著行菩薩道,挖卻自己的右眼給仙人,結果仙人說,不好意思,我要的是左眼;他無奈又挖了左眼。仙人拿到左眼,嗅了幾下,覺得太腥臭就扔在地上不要了。舍利佛尊者由此感嘆大乘難行而心有退轉。
有意思的是,舍利佛尊者不是在挖卻兩顆眼珠時道心退轉,而是在仙人將其眼珠棄之如敝屣時道心退轉。這可能代表舍利佛尊者並非認為自己不能犧牲,而是認為自己的犧牲要有價值。例如他的眼珠真的有救到那個病人,或仙人慎重其事將其眼珠收下。但結果是仙人不僅沒表示感謝,還嫌其眼珠腥臭,這個事實衝擊了舍利佛尊者,從而覺得無法再繼續修行菩薩道。
這讓我聯想到這兩天閱讀的一本書叫做《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裡頭提到保持真實,就是對自己情緒的覺察,並坦承目前是什麼心境。另外他也提到寬容與原諒,寬容意味著「即使自己有了悲慘的遭遇,本質也不會因此受到損傷」。作者把寬容和原諒做對比,認為所謂的原諒是「不去計較對方不適當的行為」。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到,原諒是對人,寬容是對己。如果我們無法原諒別人,那至少要懂得寬容自己。我認為也許這就是修行的關鍵。換句話說,我們是否能夠察覺並坦承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真正想要什麼,並且不會因為發生的事情,開始質疑自己「是個糟糕的人」、或自己「有一個永遠不會好的傷」,這就是對自己的寬容。唯有這樣子,修行才能繼續。
我們可能不知道境界何時現前,但我們可時刻覺察自己的心境,當有一天境界現前時,無論我們可以忍讓或忍讓不了,但我們始終知道我們處於哪一個狀態,並且對自己寬容。那麼我們或許過不了那一關,但我們的修行還是可以持續下去,不會就此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