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現前的那一刻,如果我們還知道自己在哪裡,就不算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兩天看到淨空法師的影片,談境界現前時能不能忍讓,決定你是精進或退轉。他說沒煩惱心才能定,要讓自己心定,就要勇猛精進,那麼如何能精進呢?就是境界現前時能夠忍讓。淨空和尚在影片中所提一個例子,舍利佛尊者在山洞修行,一個仙人測試他,跟他要眼睛做病人的藥的藥引,舍利佛尊者本著行菩薩道,挖卻自己的右眼給仙人,結果仙人說,不好意思,我要的是左眼;他無奈又挖了左眼。仙人拿到左眼,嗅了幾下,覺得太腥臭就扔在地上不要了。舍利佛尊者由此感嘆大乘難行而心有退轉。

有意思的是,舍利佛尊者不是在挖卻兩顆眼珠時道心退轉,而是在仙人將其眼珠棄之如敝屣時道心退轉。這可能代表舍利佛尊者並非認為自己不能犧牲,而是認為自己的犧牲要有價值。例如他的眼珠真的有救到那個病人,或仙人慎重其事將其眼珠收下。但結果是仙人不僅沒表示感謝,還嫌其眼珠腥臭,這個事實衝擊了舍利佛尊者,從而覺得無法再繼續修行菩薩道。

這讓我聯想到這兩天閱讀的一本書叫做《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裡頭提到保持真實,就是對自己情緒的覺察,並坦承目前是什麼心境。另外他也提到寬容與原諒,寬容意味著「即使自己有了悲慘的遭遇,本質也不會因此受到損傷」。作者把寬容和原諒做對比,認為所謂的原諒是「不去計較對方不適當的行為」。所以從這邊可以看到,原諒是對人,寬容是對己。如果我們無法原諒別人,那至少要懂得寬容自己。我認為也許這就是修行的關鍵。換句話說,我們是否能夠察覺並坦承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真正想要什麼,並且不會因為發生的事情,開始質疑自己「是個糟糕的人」、或自己「有一個永遠不會好的傷」,這就是對自己的寬容。唯有這樣子,修行才能繼續。

我們可能不知道境界何時現前,但我們可時刻覺察自己的心境,當有一天境界現前時,無論我們可以忍讓或忍讓不了,但我們始終知道我們處於哪一個狀態,並且對自己寬容。那麼我們或許過不了那一關,但我們的修行還是可以持續下去,不會就此放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漫步者
0會員
4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今天我們學佛,除了淨宗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一生中是沒法超越六道輪迴;無論修得再好,來生不過得人天善果,沒法子出三界,不能出三界那就是虛作住持。唯獨淨宗法門是不虛作,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圓滿成就。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的心,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阿彌陀佛的心是什麼?一切皆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