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擊週報|撰寫日期:2025-06-08
在經歷 2023 年重裝機械化反攻的嚴重受挫後,烏克蘭軍方的戰略邏輯正逐步轉向以「節點穿插」與「電子壓制」為主軸的機動戰。到了 2025 年中,我們已能清楚觀察到烏軍對俄軍防空體系與電子戰節點的系統性打擊成果,並開始見到更成熟、低損耗的圍城與滲透策略,為接下來可能展開的南線行動鋪下戰場基礎。

電子壓制與節點瓦解行動
2025 年春季以來,烏軍於赫松與札波羅熱方向,透過無人機群與滑翔炸彈密集壓制俄軍的防空節點與電子戰車輛。被擊毀的裝備涵蓋 Pantsir‑S1、Buk 系列、Osa-AKM、防空雷達塔,以及 Zhitel、Repellent 等戰場干擾裝置,顯示出烏軍已具備針對戰場感知系統的「節點定向癱瘓」能力。
更重要的是,針對俄遠程空軍基地的「深域滲透打擊」(如 “Operation Spiderweb”)成功摧毀 Tu‑95、Tu‑160、A-50U 等高價值空中平台,代表烏軍在某些區域已取得空域突破或戰術奇襲的能力,並實質削弱俄軍的戰場早期預警與聯合打擊鏈能力。這些破壞行動不僅降低俄軍的防空密度與電子戰干擾能力,也為烏軍未來在南線發起穿插機動行動創造局部作戰窗口。
機動旅重建:由重轉輕,混編成形
儘管烏軍在 2023 年損失了大量西方提供的戰車與步戰車(如 Leopard 2A6、M2 Bradley 等),但 2025 年春起,我們可見重新投入戰場的 Leopard 1、CV90、丹麥捐贈的 Piranha 系列車輛,以及本地升級的 T‑64BV、少量 T‑84 和大量 BMP-1/BMP-2 等二線裝備,已開始組成較靈活的混編機動旅。
這套重構後的部隊編成,不再倚賴高耗能、高維護的重裝載具,而是將機動彈性、補給維持與地形適應性列為優先設計目標,為「穿插包圍」與「節點型接觸」提供實際可行的部隊基礎。這套重構後的部隊編成,不再倚賴高耗能、高維護的重裝載具,而是將機動彈性、補給維持與地形適應性列為優先設計目標,為「穿插包圍」與「節點型接觸」提供實際可行的部隊基礎。
空優不足下的低空壓制替代策略
空中戰力方面,雖有 F‑16 損失傳聞,加上 MiG‑29、Su‑27 實機存量趨近極限,空優狀態並不理想,但烏軍透過大量使用彈簧刀 600、改良型 FPV 無人機與巡飛彈,成功建立起戰場打擊鏈與節點清除模式。這些無人載具已多次精準打擊俄軍防空裝備與地面指揮單位,在防空壓制與火力引導上逐漸取代傳統有人機出擊任務。
圍城,而非攻城:烏軍戰術重構的核心轉向
與其重演 2023 年「強行穿越雷區、高損耗攻城」的慘烈模式,烏軍目前所展現的策略方向,明顯轉向「斷補給、奪高地、切鐵路」的戰場節點瓦解作法。這類戰術意圖已在赫松、札波羅熱與頓巴斯西線出現試行版本。
未來若南線大規模行動爆發,預期烏軍不會直接佔領如梅利托波爾或別爾江斯克等城市,而是透過斷鏈包圍與心理壓迫來迫使俄軍撤退或陷入守軍資源斷裂的困局,進而達成控制區域而非「實質占領」的戰略效果。
這不僅可有效降低人員損耗,還能使有限的裝備與兵力維持戰場流動性,避免陷入「佔領-反攻-再佔領」的消耗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