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網路上看到金凱瑞的畢業演講,他說:
這句話深深打中我。人生短短七十萬小時,我為什麼要把時間耗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從那天起,這句話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心中早已萌芽的念頭——辭職。“You can fail at what you don't want, so you might as well take a chance on doing what you love.”
當時我觀察到,身邊的同事雖然工作都非常認真,但大多已經對這份工作失去熱情。喜歡自己工作的,真的是少數。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好像只有人類,才會長期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只為了穩定、安全或社會期待。**動物們不會這麼做,牠們只遵循本能,活得簡單卻真實。
這些思考堆疊在心中,終於在今年三月,我正式遞出了辭呈。**從今以後,我只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為了他人的期望活著,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價值觀走下去。
正如納瓦爾曾說:
“You will never be rich if you're always chasing someone else's definition of success.”
現在的我,雖然還在摸索,但內心比任何時候都更篤定——這一刻開始,我選擇為自己而活。
在職期間,上班以外的時間都是在研究投資理財及股票,我還記得,自己看的第一本書是艾爾文的《下班後賺更多》,這本書就像一顆種子,讓我開始踏入邁向財務自由的世界,直到今天我還有在閱讀他的電子報。
就這樣,我一本一本讀下去,也一個方法一個方法地實驗。當然,沒有什麼事情一開始就是順利的——我投資的前三年,其實是在穩定地賠錢。
我試過很多方式:參加講座、買課程、追熱門標的,但效果都不如預期。最後我才明白:真正能讓你賺錢的能力,其實不在外面,而是在你自己身上。
充實自己的財務知識拓展自己的認知,遠比「找一個老師」來得重要。投資不是一夜致富,而是一種鍛鍊,像運動,需要持續、紀律與反思。
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投資是比誰活得比較久的遊戲。」
只要你撐過了幾輪市場循環,還能穩穩站在場上,自然會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獲利方式。
後來我發現,並非每個人都要經歷賠錢的陣痛期。透過分享與反覆思考,我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似乎也避開了我曾踩過的坑。這讓我確信,我在過程中一定做對了某些事,而這些「對的事」,就是我以後想分享的。
如果我能回到十年前,我最想給自己什麼建議?
這是我寫這個系列的原因,也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每一篇,我都會分享一個當年沒搞懂,但現在終於明白的觀念或行動策略,每一篇都將會是我衷心的想法,讓我們一起活得更自由、更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