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年代,大家認為的第一桶金通常是100萬,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通膨墊高基期,「購買力」、「生活成本」以及「財務起步門檻」的變化,第一桶金的標準其實已經慢慢改變了。
✅ 一、舊觀念:第一桶金 = 100萬(台幣)
這是民國八零年代(1985s~2000s)很常見的說法。當時一百萬可以做很多事:、頭期款買間房子、開一家小生意、現金存起來,每年定存利息有7%...,但現在呢?
📈 二、考慮通膨:100萬的購買力衰退了多少?
假設年通膨率為 2%~2.5%,從 1990 年到 2025 年,35 年下來:100萬元的購買力 ≈ 35 年後約剩40萬~50萬左右,用這種換算邏輯來推估:現在的「第一桶金」,如果以過去的購買力相當,應該要落在 250~300 萬之間。
💡 三、實際角度:你要拿這桶金「做甚麼」?不同目標會影響你「認定的第一桶金門檻」,也會有不同標準:
1.開始小額投資、ETF定期定額,30 ~ 50 萬
2.自由工作者的財務緩衝基金 100 ~ 150 萬
3.成立小公司或品牌 200 ~ 300 萬
4.投資房地產頭期款 300 ~ 500 萬以上
5.財務自由(FIRE 起步) 至少 600 ~ 1000 萬
✅ 結論:現代人的「第一桶金」合理標準?以「具備財務安全、能開始資產累積」為核心目的,🎯 現代人的第一桶金 = 約 250~300 萬元台幣,這是可以當作投資起點、創業準備金,或是足以撐過一段失業期的緩衝資金。
💥存到第一桶金的時間變因拆解:
1. 通膨+薪資停滯:現在剛出社會起薪大約落在 30K~35K,但房租與物價幾乎吃掉一半收入,要存錢非常慢。
2. 高房價社會:不靠家裡幫忙,年輕人很難累積大量資產。
3. 理財觀念影響大:開始理財、投資得早(大學、25歲前),會大幅加快累積速度。
4. 婚姻與家庭責任:結婚、生小孩通常會拖慢累積速度,除非收入很高。
你認為多少錢是第一桶金?你存到了嗎?是在幾歲的時候達到目標的呢?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