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不痛,只是痛到不再期待——從阿德勒心理學看曲靖萃的情感防衛
“妳母親在住處往生了,我們需要您到太平間配合司法相驗。”
曲靖萃聽見電話那端的聲音,語氣冷靜得不像一個剛得知母親過世的女兒。
她沒有崩潰,也沒有哭,只是回了一句:「我住花蓮,可能要請你們等我。」
這樣的冷靜,是一種高明的隱形痛苦。
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情緒早已退化為應變機制。

・阿德勒怎麼看這種「斷聯式親情」?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句核心理論:「人不是被過去推動,而是被目標吸引。」
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行為背後,不是單純出於過往創傷的被動反應,而是基於他想達成某種心理目的。
對曲靖萃來說,與母親斷聯的行為,不是「氣到不想再見」,而是她內心深處的戰略選擇——
她選擇不再期待,來避免再一次的失望。
這並不是一種不愛,而是一種痛苦累積到頂點後,所發展出來的「冷感自救機制」。
・曲靖萃的心理動機,是什麼?
曲靖萃的行為動機可能包含以下幾層:
- 過去得不到愛 → 認定自己不值得被愛
她也許曾多次試圖向母親靠近、討好、取悅,卻換來責備或冷漠,最終內化為:「我做得再多,她也不會改變。」 - 選擇遠離 → 建立自己的價值感
她搬到花蓮、消失在家族生活裡,並非為了報復,而是想創造一個可以「不用再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的生活空間。 - 看似無情 → 保護內心最後的柔軟
當她說「喔,原來如此」時,語氣平淡,卻像一種儀式——在這句話中,她為自己多年來無法修復的情感,蓋上一層心理封條。
讀後思考:
有些話,是直到對方死了都沒說出口的。
但也有些人,是為了活下去,只能選擇不再說出口。
你也有這樣一段關係嗎?
你也曾經選擇「不再期待」,來成全自己的完整嗎?
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想說的那句話,或分享你心中那段沒有出口的關係。
這裡不是諮商室,但願是一張心理安全的長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