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
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波動」。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其實一直活在不確定性之中。
而當我們提到「風險」這個詞時,
有趣的是,往往還有兩個容易搞混的概念會一起出現:
- 一個是波動(Volatility),指的是事情上下起伏的程度;
- 一個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指的是未來不可預知的模糊。
很多時候,我們把這三者混在一起談,
以為波動大,就是風險高,
或以為只要充滿不確定,就必然危險。
但如果仔細分辨,
你會發現:波動是表象,不確定性是背景,
真正帶來損失的,才叫風險。
這一次,我想和你一起聊聊,
在變化快速的世界裡,
我們怎麼看待波動,又怎麼理解自己的心。
早在1921年,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就在他的經典著作《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中提醒我們:
能夠量化機率、可以計算損失的,是風險;
而無法量化、完全未知的,才是不確定性。
後來,像納西姆·塔雷布在《黑天鵝》中也進一步指出:
人們總是過度關注日常的小波動,
卻容易忽略那些真正能翻轉命運的黑天鵝式不確定性。
在生活裡、在市場上,
我們每天都在面對這些——
只是有時不見得有意識到而已。
—
那麼,什麼是波動呢?
在金融市場裡,
波動(Volatility)指的是某件事情短期內變動的幅度大小;
而風險(Risk),則是可能帶來損失的機率與程度。
舉個例子:
- 股票今天漲5%、明天跌3%,後天又漲4%,這是波動;
- 但如果公司爆出醜聞破產,讓投資人血本無歸,那才是風險。
波動就像海上的浪花,
高高低低起伏不定;
風險則是藏在水下的礁石,
一旦撞上,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
—
今天想和你分享兩個關於「波動」的啟發:
第一層啟發:短期波動,不等於長期失敗。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被短期的起伏牽動情緒:
一次考試失常、一次提案被拒、
甚至是一段關係中出現的小小誤會。
但就像金融市場一樣,
短期的波動,只是航行中的浪花。
只要方向正確,只要心中記得最初的目的地,
這些高高低低,終究會是你航行證明的一部分。
害怕每一點小小波動,
往往反而會讓我們錯失看見更大藍圖的機會。
—
第二層啟發:理解波動,而不是被波動嚇倒。
在選擇權市場上,
「波動率」甚至被視為可以定價的資產。
這提醒了我們:
波動本身不是敵人,
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正如彼得·伯恩斯坦在《對抗諸神:風險的故事》中所說,
人類文明史,就是從完全無知的不確定性,
慢慢學會辨識、量化、並擁抱風險的過程。
如果我們用錯誤的方式看待波動,
就會在每一次起伏中驚慌失措,
被情緒推著走,忘記了自己的方向。
但如果我們理解了波動,
就能明白:起伏是常態,停滯反而異常。
—
海浪會有高有低,
情緒有時會激昂、有時會低落,
市場有時會繁榮、有時會蕭條。
波動本身,不是警訊;
沒有波動的世界,反而像是一潭死水,失去了生機。
理解波動,讓我們學會了兩件事:
一是,不必為短暫的高低起伏過度自責或歡呼;
二是,即使在風大浪急的日子,也能用內在的指南針繼續前行。
也許,成熟不是讓世界變得平靜,
而是自己能夠帶著理解,穩穩地在起伏之中,走向想要到達的遠方。
—
你呢?
最近的生活中,有沒有哪一個小小的波動,
讓你發現自己正在學習:
分辨真正需要害怕的,和可以溫柔放下的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眼光長遠、心靈平靜的一天!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