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四百年》 吳聰敏老師
第17章 惡性通貨膨漲
- 惡性通貨膨漲成因:貨幣供給過多,即央行被迫發行太多的貨幣。
※ 台灣1945至1950間發生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
- 因國共戰爭,國民政府產生嚴重的財政赤字,因此發行公債來取得財源,但戰爭期間人民對於政府償債能力的信心低落,迫使台灣銀行必須發行新鈔購買公債。
- 台銀被迫放款給公營事業。
- 熱錢(1948/8/19-10/31):是匯率管制的結果。**老師:「同1986年熱錢湧入」、「細節沒有要講。」
※ 放款公營事業的例子:受中央政府干預營運的台糖公司
- 1950、1951兩年,國民政府要求台糖「捐獻」砂糖→欠缺產品來獲利。**「所有接收日人存糖,奉令撥歸中央」。
- 政府要求必須繼續營運以賺取外匯,而營運需支付各項費用(如:人事費用、向農戶訂購原料等等)→只好向台銀貸款。
- 政府控管公營事業的匯率,使台銀得以低價買入台糖賺入的外匯→產品無法賺取合理收益。**老師說待匯率章節再細說。
※ 幣制改革:1949/6/15
- 建立民眾對新臺幣的信心:
- 財政收支平衡。
- 規定新臺幣發行上限為2億元:1949/7/13 台銀放款政府機構及公營事業,已高達1.76億餘元,屬於信心喊話。
- 黃金儲蓄存款:存款者以新臺幣存入黃金儲蓄帳戶,十天後可提領黃金出來,使得新臺幣具有金本位的特性,但因為物價膨脹持續,民眾對新臺幣無信心,台銀的黃金不斷流失。
- 幣制改革並無法解決通貨膨脹。
※ 物價膨脹的結束
物價穩定下來的原因:美國援助
- 韓戰(1950/6/25)爆發後,提供國民政府正式的貸款、軍事物資和基礎建設所需物資,並有各種技術合作、開發、學術交流等等。 **並非美國首次援助國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