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戲產業中,從獨立神作到 3A 夢想家的轉型,往往是一場豪賭。而當這場賭局的主角是曾經打造《俠盜獵車手(GTA)》系列王座的 Leslie Benzies——前 Rockstar North 总裁,自然吸引了全球玩家與業界的目光。
去年,Benzies 宣布成立新工作室 Mind's Eye Entertainment(注意名稱與本文提到的 MindsEye 為不同實體,後者為 Build a Rocket Boy 旗下),並推出一款名為 《MindsEye》 的動作冒險遊戲,宣稱結合敘事探索與沉浸式世界互動,打造「前所未見的冒險體驗」。然而,自亮相以來,這款作品卻從「備受期待」一路走向「備受質疑」,甚至在近期迎來口碑與銷售雙重打擊。
從媒體限制、神秘氛圍,到技術問題與玩家流失,這場原本被視為「創意復出」的豪華首秀,如今卻成了一場爭議風暴。到底《MindsEye》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Leslie Benzies 的這次轉身?讓我們深入剖析這場仍在發酵的遊戲界事件。一、從 GTA 天才到獨立創作者:Leslie Benzies 的光環與挑戰
對許多玩家而言,Leslie Benzies 不僅是個名字,更是 GTA 系列黃金年代的象徵。他在 Rockstar 擔任總裁期間,帶領團隊打造出《GTA V》這款全球狂銷超過 2 億套的傳奇之作,也在業界累積了極高的聲望與影響力。
然而,自 2016 年因合約糾紛離開 Rockstar 後,Benzies 逐漸淡出公眾視野。直到 2023 年,他宣布成立新工作室 Mind's Eye Entertainment,並展開一項代號為「Project A」的神秘計畫。直到 2024 年,這款作品終於揭曉真面目——《MindsEye》,一款結合第一人稱探索、環境互動與敘事解謎的作品。
外界起初對這款遊戲充滿期待,認為 Benzies 將帶來如同 GTA 般大膽創新的設計語言。然而,隨著發布會的臨近,一些不對勁的跡象也開始浮現。
二、發布會異象:無媒體試玩、無代碼、只有「精心安排」的展示
按照慣例,新遊戲發布會應該是開放、透明且富有互動性的。玩家期待看到實機畫面、可操作的 Demo,甚至親自試玩片段。但在《MindsEye》的發布活動中,情況卻截然不同:
- ✖️ 媒體禁止錄影與串流:僅能觀看由 Build a Rocket Boy(該遊戲發行商)員工操作演示的「精選片段」
- ✖️ 沒有提供測試代碼:媒體與評測者無法事先體驗遊戲,只能依賴官方提供的有限素材
- ✖️ 演示內容過於完美:場景轉換流暢、角色互動自然,完全不像早期開發版本應有的表現
這樣的安排不僅引發媒體疑慮,社群上也開始出現「這真的是可以玩的狀態嗎?」、「感覺像在看電影而不是遊戲」的質疑聲浪。當一家工作室如此嚴密控制資訊,反而會讓外界懷疑:他們到底在隱藏什麼?
三、Steam 表現慘澹:同時在線僅 3,300 人,評價兩極分化
遊戲正式發售後的市場反應,更是讓人捏了一把冷汗。截至本文撰寫時,《MindsEye》在 Steam 上的 最高同時在線人數僅約 3,300 人,這對一款耗時多年開發、又有名人背書的作品來說,表現顯然遠低於預期。
更糟糕的是,Steam 頁面上的玩家評價呈現明顯的「褒貶不一」甚至「壓倒性負評趨勢」。不少玩家反映:
- ⚠️ 技術問題頻出:包括畫面卡頓、載入時間過長、光影錯亂等
- ⚠️ 操作手感不佳:移動不流暢、鏡頭控制不直覺
- ⚠️ 世界空洞乏味:雖然畫面美麗,但互動元素過少,探索意願低落
- ⚠️ 完成度存疑:某些功能看似完整,實際體驗卻像是半成品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某些前員工透過社交媒體揭露的內部狀況,包括:
- 工作流程混亂、人力不足
- 測試階段被大幅壓縮
- 發售日前仍持續修改核心系統
這些爆料無疑加深外界對遊戲品質的疑慮,也讓人好奇:這樣的作品,真的準備好了嗎?
四、幕後風暴:工作室文化、溝通斷裂與過度理想化?
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看,《MindsEye》面臨的問題,很可能不只是「技術還沒做完」那麼簡單。更深層的原因,或許涉及以下幾個面向:
🌀 1. 創意人過度堅持己見
Leslie Benzies 作為資深創作者,對遊戲有明確的願景與堅持。但從過往 GTA 的成功經驗來看,一款偉大的遊戲需要的不只是靈感,更需要團隊協作、市場反饋與反覆迭代的能力。若創意人拒絕妥協或傾聽他人意見,很容易讓專案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陷阱。
🌀 2. 發行策略失當
Build a Rocket Boy 雖然在英國遊戲圈有一定地位,但缺乏大型 3A 發行的資源與經驗。從限制媒體接觸、不開放測試到行銷推廣節奏混亂,整體發售策略給人一種「匆忙上路」的感覺,導致遊戲尚未建立足夠信任就強行推出。
🌀 3. 技術根基不穩
根據部分玩家的技術分析,《MindsEye》使用的引擎與框架雖然具備潛力,但在優化與底層架構上似乎尚未成熟。這也解釋了為何遊戲在演示時表現優異,實際遊玩卻漏洞百出。
五、未來還有轉機嗎?從崩壞中重建的可能性
儘管《MindsEye》目前的表現令人失望,但我們也不能就此為它判下死刑。在遊戲史上,不乏初期口碑不佳但透過後續更新重拾玩家信任的例子,例如:
- 《No Man’s Sky》:曾因「跳票」與未實裝功能飽受抨擊,但透過上百次更新成為太空探索經典
- 《Cyberpunk 2077》:發售初期幾乎被視為災難,但在重製後贏回大量用戶肯定
對於《MindsEye》來說,如果團隊能正視玩家回饋、投入足夠資源進行優化,並釋出明確的更新藍圖,仍有機會挽回頹勢。但關鍵在於:
- 是否願意承認問題所在?
- 是否擁有足夠的技術力與資源持續改善?
- 是否能重建與玩家之間的信任感?
這些將決定這款作品最終是成為「遺憾之作」,還是逆轉翻身的代表作。
六、結語:名人光環不是保證,好遊戲仍需真功夫
Leslie Benzies 的《MindsEye》,原本被視為一次值得期待的創作回歸——一位曾塑造億萬玩家夢想的鬼才,再度走進聚光燈下,帶著自己的願景挑戰新領域。然而,當光芒褪去、幕布拉開,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準備不足、溝通失調、技術不穩的半成品。
這起事件給業界最大的警惕或許是:
名氣與過往成就固然重要,但一款遊戲能否成功,最終還是要回到最基本的要素:設計、技術、溝通與敬業精神。
對玩家來說,我們樂見創作者勇敢追夢,但也希望每一次投入,都能換來對得起期待的回報。至於《MindsEye》是否能逆風高飛,時間會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