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什麼聲音能讓人一瞬間脫離現實、輕輕進入內心的寂靜,那也許是陶瓷與水的聲音。
這個夏天,在巴黎心臟地帶的 Bourse de Commerce – Pinault Collection(皮諾收藏館),法國藝術家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帶來了一場不依賴樂譜、沒有演奏者,卻能讓人全然沉浸的聲音裝置——《clinamen》。作品名來自伊比鳩魯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意指原子在下墜過程中產生的微小、隨機偏移。簡單說,那是一種「偏離」常軌的偶然,也是一種不可預測的詩意。
而這場展覽,就是將這種詩意,具象化地帶到我們面前。一池聲音:當陶瓷與水互為樂器

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座 直徑18公尺的水池,彷彿一面巨大的「水鏡」,鏡面倒映著天光與穹頂上的壁畫,而水面上漂浮著數十只白色陶瓷碗。它們無需人為操控,隨著水流緩慢漂動,彼此輕碰,發出極其細緻卻深具穿透力的聲響。
聲音,是這件作品的主角——卻也從來不張揚。

那不是我們習慣意義上的「音樂」,沒有旋律可循,沒有高潮與段落;但它就像呼吸一般,自然、有機、流動。在安靜的展廳裡,它像是空間的氣味、時間的痕跡,讓人不自覺地屏住了自己的聲音。
穹頂之下,時間彷彿靜止

這座水池就位在美術館最核心、最具象徵意義的大廳中央。這個空間本身就是一座歷史舞台:18世紀時曾是穀物交易中心,後來成為巴黎證券交易所,而如今,在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清水模介入之下,轉化為今日的當代藝術場域。
過去,這個圓形展廳曾迎來過韓國藝術家金守子的巨大鏡面裝置,如今則成為 Boursier-Mougenot 的「聲音雕塑」容器。不同於其他展覽必須解讀畫面與符號,《clinamen》不需要說明牌,觀眾所需的,僅僅是聆聽的心與暫時放下時間的意願。
有趣的是,這些碗並不「演奏」,它們只是「發生」——像自然事件一樣。我在現場靜坐了近一小時,曾經有好幾分鐘完全沒有聲響,也曾有幾次,碗與碗碰撞後發出宛如擊鈸的清脆細音,那聲音在空間中迴盪,就像靈感剛剛落下。
不確定的詩意,正是生活的樣貌

藝術家在訪談中提到,他視聲音為一種「活的材料」。而《clinamen》正是這個理念的實踐——一件沒有固定組合、沒有確定終點的聲音裝置,它永遠在變動,也永遠無法重現。
這種「不確定」,恰恰與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生活共振。當一切資訊都在即時更新、人生規劃被 KPI 填滿,我們幾乎快忘了「當下」其實是唯一可被擁有的狀態。而《clinamen》不靠說教,它只是安靜地存在,讓我們在不經意間感受到:原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聲響,那些隨機、非線性的事件,也能組成一種動人的秩序。
我會怎麼看這場展覽
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把它當作一種聲音冥想。
也許你可以提早結束午餐,在午後人潮尚未擁擠時進入館內,找一處水池旁的座位,閉上眼睛,讓自己與空間同步呼吸。不用拍照、不用記筆記,甚至不用解釋你為什麼會感動——你只需要在那裡靜靜存在。
那種平靜與穿透感,甚至比走進一座教堂還真切。
巴黎的展覽從來不只是「看」的,它們往往是全感官的邀請。《clinamen》不聲不響地提醒我們:藝術不需要理解,而是需要你去「感受」。而我想,這也正是旅行最好的模樣——
不是匆忙的打卡,而是讓自己在不經意之間,真的被某個空間,某個聲音,深深觸動了。